配享太庙是清代大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没有之一。所谓的配享通俗地说就是在太庙主位神牌两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为配角,与主位神牌共享人间供奉的香火。显然,这里所讲的主位就是皇帝。
清代配享太庙的分为皇族和异姓,东配殿配享的是13个爱新觉罗氏的诸王(仅策凌除外),西配殿配享的也是13个异姓功臣,其中仅有汉人只有张廷玉一人。
异姓大臣配享太庙有很高的门槛,从13个配享大臣名单来看,分为两类人:一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如费英东、额亦都、扬古利、图尔格等;二是为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卓越贡献的,如图赖、图海、兆惠、傅恒、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等。
鄂尔泰、张廷玉则属于雍正特恩,他们的功绩虽大,但与其他11个配享大臣比起来,则多少显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要不然的话,张廷玉也不会在退休前不顾人臣的体面要求乾隆遵照先帝遗诏让其配享太庙,这足以表明张廷玉内心对配享太庙一事很心虚。
实际上为大清江山的创立、清政权的巩固而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汉大臣很多,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丝毫不比他们差,他们之所以没有配享太庙,就是统治者存在严重的民族偏见。
如果按照12个满蒙配享功臣的标准来看,汉臣中至少有三个人达到或超过配享的门槛。
第一个是林则徐
大清入关后实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基本断绝了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也阻断了先进科技进入中国的机会。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多次与乾隆、嘉庆交涉,试图让大清打开国门,但无一例外遭到拒绝,这也为鸦片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埋下了隐患。
道光时期鸦片已经危害到国家的根本,涉及财政、军事、吏治等方方面面,林则徐临危受命,被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全权负责禁烟。
林则徐雷厉风行,在虎门打响了禁烟的第一仗,并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本来,林则徐坐镇广东,对英夷起到极大的震慑,英国军队在他面前也没有讨得便宜。
然而一心守成的道光帝态度懦弱,加上权贵穆章阿等权贵的反对,林则徐背上了“国家罪人”的名号,被革职查办流放新疆。大清朝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事实证明,如果道光皇帝态度坚定,让林则徐坐镇广东,那么英国人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尽管林则徐禁烟和抗击英夷没有取得胜利,但他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是至死不渝的,所以我们都将林则徐誉为民族英雄,如此人物配享太庙应该是够格了。
第二个是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是大清入关后遭遇到的第二次危及国家存亡的农民起义,与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规模更大、破坏性也更强。巅峰时期,几与清廷划江而治。
八旗、绿营显然已经无法阻止太平天国,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崛起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在江南、江北大营被端掉以后,如果没有湘军在两湖、江西、安徽的牵制,太平军的主力部队必然会过长江、渡黄河,直捣黄龙,北京大概率会成为太平天国的的新国都。
太平天国持续了14年时间,大致从咸丰六年开始,曾国藩的湘军成了大清王朝最后一根续命稻草。至同治三年攻克天京后,清王朝得以续命50年。
可以这么说,乾隆没有傅恒、阿桂、福康安,绝不会到了亡国的地步;而咸丰和后来的同治,若是没有曾国藩的话,那么大清必亡。曾国藩之功,别说是配享太庙,也别说是封王,就是将长江以南的地区都给他也不为过。
第三个左宗棠
左宗棠与曾国藩并列为中兴四大名臣,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是首功、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同样也是居功至伟。
尤其是左宗棠,他与曾国藩一样都是湘军元老,若是没有左宗棠坐镇湖南统筹后方,曾国藩就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如果说仅凭太平天国和后来的剿灭捻军还不足以让左宗棠配享太庙的话,那么发生在光绪年间的收复新疆,足以让左宗棠与曾国藩跻身同一段位。
乾隆朝的兆惠以统一新疆,傅恒以大小金川、督师缅甸,阿桂以平定金川、镇压回民起义,福康安以平定西藏、台湾林爽文起义,从而得以封爵和配享太庙。以此而论,左宗棠配享太庙也是实至名归。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因为汉人之故,功劳再大都无缘享受到太庙那块冷猪肉。所谓的满汉一家,实则到了大清灭亡那一刻仍是根深蒂固。
意外的是,被后人戳着脊梁骨痛骂为“卖国贼”的李鸿章(御史对李鸿章并无成见),差一点配享太庙了。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有意将其配享太庙,但是朝臣反对声很大,理由是李鸿章如果配享太庙,那么他的老师曾国藩是否也要配享?在种种舆论压力之下,慈禧才不得不作罢。
太庙配不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