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需凌晨三点上班?比“996”还狠!

浅谈百科 2025-02-03 14:23:23

我国古代官员的上朝与工作时间的安排,虽然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但总体上会遵循“居住与办公分离”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效率与彰显等级制度。

比如:唐朝时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里坊制。

所谓的里坊制,就是将偌大的城市划分为一块块比较完整的方形或者矩形的封闭区域。

这些一个个的封闭区域就叫作里坊,每一个里坊四周都设有围墙和门禁,居民居住在里面,商业活动则集中在特定的市里。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居住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开来。

此外,不同的里坊统一居住着不同等级的人,比如:官员和贵族就居住在靠近皇城的里坊里,平民则居住在距离皇城较远的里坊里。

高级官员就居住在靠近皇城的里坊里,低级官员就居住在远离官员的里坊里。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方便官员们每天上下班,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彰显等级制度。

到了夜间的时候,里坊的大门都会紧闭,官员们通过持通行符节出入,确保凌晨上朝不受阻。

这种里坊制度起源于周朝,发展于汉朝,成熟于隋唐,但宋朝以后被逐渐打破。

所以,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没有里坊制度和宵禁了,官员们主要多居住在内城(如开封的“御街”两侧)。

而在元朝时期大都中,官员们主要按民族分居,蒙古贵族住皇城北侧,汉官多居南城,但需凌晨穿越城市上朝。

明清时期的北京也基本按照内城住官,外城住民的方式来规划。但多了一项满汉分治。

清代内城为八旗与官员居所,汉官多居外城。

高级官员(如军机大臣)常获赐宅于皇城周边。

低级官员可住官署附属房舍,或租用民宅(如胡同院落)。

在上朝时间方面,明清时期上朝通常在凌晨3-5点,也就是所谓的五更天。

官员需提前1—2小时抵达午门外等候,由鸿胪寺官员引导入宫。

高级官员通常会乘轿来抵达皇宫上班,低级官员则通过骑马或步行来上班。

清朝时期,也像唐朝一样,有宵禁制度在,官员凭“腰牌”在宵禁时通行,仆从持灯笼标明身份。

退朝后,官员返回各自衙门处理政务。

高级官员(如大学士、军机大臣)需留值宫中,随时面圣议政。

比如,清代的军机处就经常“昼夜轮值”,处理紧急奏折。

在假期方面,汉代实行“五日一休”,唐代实行“旬休”(十日一假),宋代假期增多。

休假的官员可以自由归家或出去外面做社交。

遇战事或灾荒,官员需留宿衙署,彻夜加班。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