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举国上下热议话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创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跟这几年一直强调的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是:
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靠投资驱动、靠土地和人力成本优势,但传统要素投入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就必须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能源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经济大省纷纷将“创新”作为2024年的工作重点,再到新质生产力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中无不透露出,全国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
龙年新春以来,青岛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多次动员,接连举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新型工业化大会等,进一步加大新质生产力项目的招引和培育力度,实现产业能级再跃升。
在全国“两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参加山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用四个“聚焦聚力”明确了青岛的发力点,其中“聚焦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到首位:
聚焦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青岛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目前来看,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逐渐清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总领,围绕链长制、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等路径,进一步加大新质生产力项目引进,培育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1
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是科技创新。
今年以来,高层已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赋能——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在实施的青岛振兴实体经济行动,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布局落地。
根据青岛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划定7条优势产业链、10条新兴产业链、7条现代服务业链,进一步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去年年底,青岛进一步出台《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增长极。
从布局看,青岛主要围绕链长制、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等路径,加大新质生产力项目引进,壮大新兴产业链。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园发力磁性芯片赛道,由青岛海洋投资集团和致真存储(北京)联合成立了青岛海存微电子有限公司,将分两期建设8英寸、12英寸磁性存储器生产线及研发中心。
绿色低碳项目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发力高新材料赛道,引进诚志新材料POE项目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打造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
POE聚烯烃弹性体生产线效果图
在7条未来产业链方面,青岛同样也围绕项目具体落地取得诸多突破。
比如,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青岛已初步建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如基因治疗方面,青岛华大、融智生物等提供基因检测等产品及服务,纳肽得(青岛)在核酸类药物领域形成特色。
空天技术领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上合航天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山东首条北斗三号系统产品柔性自动化SMT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中科星图在青落地“GEOVIS空天大数据平台”全国商用总部,建设低轨卫星产业园。
2023年12月,山东省发改委公布《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名单》,在15个产业集群里,青岛占据了4席,包括基因和细胞诊疗产业集群、空天信息产业集群、虚拟现实产业集群、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全省最多。
2
深入来看,青岛新质生产力布局呈现出跟本土优势产业结合密切、更注重跟科创平台融合、海洋特色鲜明等特点。
首先是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提质增效。
这其中,青岛越来越强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等科研平台的“源头创新”地位,以源头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比如,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主要针对吸气式发动机开展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工程热力学及循环系统、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热物理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和试验研究。
“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封顶
以该装置落地为契机,西海岸新区明确将航空航天列为未来新兴产业的培育重点,并落地了以高端无人机和轻型航空发动机等产业为龙头的航空产业园、国内首条液体火箭低温贮箱HOETS生产线等标志性项目。
此外,在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下属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简称“青岛能源所”)已有不少项目在青转化。
比如,青岛能源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青岛中科蓝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青岛能源所成功开发国际首创SCGP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国际顶级品质甘油葡糖苷(GG)高值化纯天然产物的绿色生物制造,已于2021年、2023年先后完成A轮、A+轮融资。
再就是更加突出本土海洋特色优势。
依托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资源,青岛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了一批海洋新兴产业项目。
比如,在海洋物联网领域,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近日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盆首次完成国产深海Argo浮标的批量布放,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
青岛国实集团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形成高精度、实时化的海上信息服务能力。
在海洋生物领域,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打造的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已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10余万份;青岛华大自主研发的全新技术时空组学技术,也已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
黄海所和逢时科技共建南极磷虾高值利用与质量检测联合研发中心,以基因层面的创新成果为指导,重点攻克南极磷虾高值利用领域难题。目前,逢时科技已经成长为磷虾油市场份额全球线上第一的企业。
此外,青岛也正在各个行业培育出一颠覆性创新技术,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克和行业引领。
比如,在纳米压印光刻领域,天仁微纳已实现纳米压印设备、压印材料和全套解决方案国产替代,公司“大幅面、高精度纳米压印光刻生产线”入选了2023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特种绳缆领域,海丽雅纤维垂挂吊索全国产化项目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认证,纤维垂挂吊索从原材料到成品实现国内自主化生产,摆脱了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困境。
在钙钛矿电池领域,青岛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部分领域研发水平位列国内第一梯队,四方思锐、高测股份等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已有所规划和布局。
3
在中国制造业崛起过程中,曾培育出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制造业品牌的青岛占据特殊地位,青岛也一直以“品牌之都”的形象被外界熟知。
在当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青岛的另一大关键任务是,继续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市场主体。
在五朵金花之后,青岛一直面临着本土新生企业成长性不足、科创属性弱等短板,这也导致青岛的不少企业盈利能力,既无法对高素质人才形成吸引力,也无法撬动更高层次产业链项目落地,长此以往,对城市能级、产业能级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意识到这一问题,青岛也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沃土计划”,加快打造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对于青岛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对初创型科创企业的招引培育力度。
目前来看,比较符合青岛实际的产业投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向是投那些积累掌握了大量专利、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关键阶段、同时又能在自身成熟的产业上下游找到应用场景的种子型初创企业,这样的初创企业成功率相对较高,短时间很容易培养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另一方面则要瞄准央企、头部企业等的新兴产业板块精准招引。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首要任务。
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为2.18万亿元、0.73万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达35.2%、17.1%。
当前,国资委正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央企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青岛正在通过全方位布局抓住机遇,加大对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的招引力度。
比如,2023年9月,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部落户青岛,是一个典型例子。民船中心落户青岛后,进一步补齐了青岛在船舶高端研发设计方面的短板,帮助青岛企业获得更多的造船大单。
而从央企和相关巨头在青布局情况和青岛重点产业方向来看,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司仍然有很大的突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