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总量2000亿立方,为啥云南还年年抗旱?天然缺陷实在伤不起

是百科密码 2024-12-03 11:06:2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起云南,大家脑海中第一印象可能是四季如春,是鲜花遍野和玉龙雪山。但是在云南还有另外一种情形不为外人所熟知,那就是连年的干旱。

云南的干旱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有记录的干旱就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云南天气灾害史料》中就有详实记录,从1300年也就是元代时期到1979年,云南地区总共出现大旱75年、小旱126年,大小旱不分的年份就有201年。

这些数据写到纸面上不过寥寥数笔,但这字字的背后都是曾经的血泪。1597年巍山大旱“人多饥死”;1600年寻甸大旱“大旱民饥,升米三钱”;1601年昆明大旱“秋雨不雨,民大饥”;1764年昆明大旱,滇池干涸。

到了明清时期,适逢大旱再加上当时的社会问题,旱灾一度严重到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记载中出现了“冷突无烟处处村,榆皮刨尽到桑根”的描述,普通百姓面临饿死局面,不少村落出现了卖子换米的现象。

以上的记载已经久远,但是云南的干旱却并没有停止。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还发生过几次严重的旱灾,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虽然都顺利渡过,但是依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71年和1977年云南省都发生了大旱,受灾面积高达两千多万亩。

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进入了旱季,但是这一年的旱季与以往显得有些不同,不仅降水量越发稀少,温度还呈现着走高趋势,蒸发量大、蓄水量少,导致了云南用水量急剧短缺。

缺水问题迫在眉睫,高耗水的企业被紧急叫停,田地里的庄稼因为缺水绝收面积超1000万亩,人民的吃水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一场灾害一直持续到2012年。

综观云南历史,旱灾似乎成了常态,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云南人民不是在抗旱就是在抗旱的路上。这一现象也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的旱灾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的结果。

云南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平均达1258毫米,并且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云南缺水的情况感到陌生的原因。从数据来看云南似乎与干旱搭不上边,但实际情况却是云南的湿润是分季节的。

云南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顾名思义它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云南就会受到大陆冷干气流的影响,呈现寒冷干燥;而到了夏季则受到海洋暖气流的影响温暖多雨。

这使得云南有着明显的旱雨两季特征,每年的5到10月云南降水丰富,这几个月的降水量就能占到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到了11月至次年4月则降水稀少,极易发生冬春季节连旱的局面。

或许有朋友会想,既然云南只是降水量不均,那为什么不能把雨季的水储存下来留到旱季用,这样不就避免了旱灾的发生。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么简单的。

云南属于喀斯特地貌,全省熔岩面积有11万平方公里,这里的地质条件使得降水通过地下径流快速流失,根本无法留存下来,更不用说是留到旱季来使用了。

而地处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山地面积高达80%以上,再加上地势崎岖、北高南低,云南的降水犹如过客,匆匆而来匆匆又走,人们只能看着大量的降水流走,造成了有降水但却留不下水的局面。

降水量不均,水量留存不下已经让云南的用水情况十分复杂了,但云南的问题还不至于此。云南多山地,夏季从印度洋和孟湾携带而来的暖湿气流一路翻山越岭,遇到山脉就要被迫抬升冷却,等到了人口集中的平原地区,水汽已经所剩不多了。

过不来、留不下,全年雨量半年下,成了云南地区的常态,也是造成云南地区常年干旱的重要原因。

而除了以上的地理原因外还有着部分人为因素。云南的干旱自古以来就有,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却尤为频繁且严重,这也与当地的发展策略有着一定的关系。

众所周知植被对于一个地区的自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条件。但是云南的植被却在连年减少,这也为云南的干旱产生了推动作用。

云南在历史上以林多树深著称,森林覆盖率极高。在宋朝之前滇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70%,而滇南地区更是高达90%,到了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就开始逐渐下降。

到了近百年,云南的森林覆盖率更是以恐怖的速度下降。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0%,50年代初下降至47%,到了7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剩24%。

短短百年的时间,云南就消耗掉了将近80%的植被。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导致地表的温度急剧上升,云气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森林的气候调节功能几近丧失,云南的干旱情况进一步加深。

植被的丧失导致云南气候的变化也引起了当地的注意,2000年以来云南地区开始逐渐种植植被,从2005年到2010年,云南植被从40%恢复到了47%,似乎是有了好转,但是实际的旱灾却并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也与这一场植被恢复有着莫大的关系。据调查新增的林木主要以橡胶林为主,西双版纳的橡胶林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了615万亩,而种植的地区却完全不顾及当地的特性。

橡胶林虽然属于植被但却有强吸水的特性,这与云南当地的情况显然是不符的。再加上单一作物的人工纯林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因此这场表面上植被率的提升除了经济价值高外,对于云南地区来说并不适合。

更糟糕的情况还不至这些,为了种植橡胶林,当地大量砍伐原生树林,林地内的灌木、杂草、厥类全部清除,甚至使用化学除草剂以及人工烧山的措施来清理林地,当地天然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种措施只为人工经济林让位。

这种提高经济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云南地区的发展埋下无穷的后患,如今云南频发的旱灾显然也印证了这一事实。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局面已然如此,我们能做的也不过尽量改善。

近些年来,我们对于云南的旱灾也在不断改善着应对的措施。比如加快应急供水工程;开发地下水源,以帮助严重缺水地区补充抗旱水源。

对水源的科学调度,遇灾年根据各地的水源和水量,以及当地的居民人数和用水量进行调配,优先保证居民用说、牲畜用水。不断强化抗旱能力的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除此外长期措施还有节水灌溉,农民可以使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技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科学安排灌溉时间,减少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的把水资源利用起来。

选择抗旱性的作物种植,在保证农民收益的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采用植被覆盖、留茬、草坪种植等方式,以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

以上种种措施的应用帮助了云南人民抵御一次次旱灾的到来,但是云南的旱灾防治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2023年云南又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2024年全省持续冬春连旱。灾害依旧频发,云南的抗旱工作仍需努力。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已是既定事实,非人力朝夕可改,但是对于云南的植被覆盖尚且还可努力。上文我们已经提过了植被覆盖对于云南地区独特的意义,良好的生态循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云南干旱的严重程度。

也希望云南在当地人民的努力和我们伟大政府的领导下可以早日摆脱这千百年以来的困局。若干年后,昆明仍是春城,遥望云南满是翠色。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湖南气象局:《云南大旱频繁出现 滇池246年前曾一度干枯》,2010年3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发布2010年以来的汉卿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2010年3月24。

人民咨讯:《“水汪汪”的云南,为什么正经历严重干旱?》,2021年,11月1日。

0 阅读:12

是百科密码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