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黔东南州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高速收费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2月13日,在贵州黔东南州马场坪收费站,一男子遭遇了令人困扰的事。高速显示费用是167元,却被告知若不多交20元则不予放行。这样的操作让人不禁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后续解释称,这是兜底计费导致的误会。
所谓兜底计费,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依据既定算法来收费。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原来,系统默认车辆是按最短路径行驶,而该男子实际走的是其他路线。不同路段造价与收费标准不同,这就造成了差价。收费员却只是简单告知男子有兜底计费,却没解释清楚具体缘由。
高速作为一个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此收费操作实在让人难以认同。高速方所谓“收费员没讲清”,难道就可以成为模糊收费标准的借口吗?本应清晰明确的收费规则,却因为工作人员的不清晰解释和系统看似“霸道”的默认设置,让民众陷入不明不白的境地。
男子当时据理质疑,却被认为是“不愿意支付费用”,而高速方虽有解释,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让男子继续走人,仿佛这样就可以掩盖错误。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高速收费管理的不严谨。如果是偶然失误,那还说得过去,但高速方面表示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难道就这样任由它继续“存在”下去?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其收费工作应该高效、透明、公正。兜底计费本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保障机制,如今却成了滋生误会的温床。相关部门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能让收费乱象成为“顽疾”。必须加强对高速收费系统的优化与监督,同时加大对收费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在面对司乘人员时,能够清晰准确地解释收费政策。
若长此以往,民众对高速收费的信任度恐将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民众的出行体验,也会对高速行业的形象造成损害。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让高速收费回归合理、透明的正轨,莫让“兜底计费”成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