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3年,特科的人悄悄地溜进叶剑英的办公室,跟他说:“荣智婉和马有恒走得越来越近,看起来像是要见双方家长了。”
叶剑英一听这话,心里头乐开了花,立马吩咐道:“赶紧把廖承志叫过来!”
没过多久,廖承志就走进了叶剑英的办公室。叶剑英对他说:“你老家在广东南海,和马有恒也算沾点亲带故。这事儿你就去跟周总理说一声,问问总理该怎么处理。”
廖承志应了一声,赶忙跑去找周总理。周总理一听荣智婉和马有恒可能要结婚,高兴得不得了。他说,要是这两大家族能联姻,那对咱们国家的发展肯定是个大好事。
周总理连声称赞:“不错,真不错,这事儿值得表扬,得赶紧往前推!”
这俩年轻人到底有啥来历,能让那么多中央的大佬们这么上心?
【荣氏家族】
荣这个姓真不怎么常见,罕见到只要瞅见荣智婉这名字,心里头就明白,她铁定是清末那会儿最有名的商业大家族荣家的人。
荣家开始发达,得从荣氏兄弟那会儿讲起。荣智婉的爷爷,就是荣氏兄弟里面的老幺,荣德生。
荣德生是在1875年出生的,要是按照家里的族谱来算,他原本应该叫荣宗铨。但大家平时都习惯叫他字——德生,时间久了,这个称呼也就传开了,大家都这么叫他。
荣家是从江苏无锡起家的,他们在江苏商帮里站稳脚跟,后来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其实啊,早在明朝那会儿,江苏就有了纺织手工业的小作坊,资本主义的苗头也就那会儿开始冒出来了。
在整个清朝时期,江苏都是国家的经济大腕,扛起了清政府的大部分花销。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当西方的经济模式传进来时,江苏也是头一批接触上的地方。
荣德生小时候就在家里的钱号里打下手,帮着管理钱号的生意,因此他很早就熟悉了我们国家这种老派的金融行业的运作方法。
年纪慢慢大了,他心里也琢磨着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在无锡老家,他搞了个茂新面粉厂,算是踏进了咱们国家粮食轻工业这行当的大门。
无锡这地儿挺肥沃,但主要是种水稻,小麦收成就没那么好了。要是在无锡搞面粉加工,那还得额外花钱把小麦原料运过来呢。
荣德生后来决定到各地去拓展业务,他在上海、汉口这些交通便捷的地方都搞起了面粉厂。为啥他不去小麦种得多的地方建厂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常说“人离乡贱”,小麦主产区大多在北方,那边文化相对滞后,对工业不太友好。
到那边建厂其实对公司成长没啥好处。那会儿,能在北方开公司的,基本都是老外。原因嘛,一是老外背后有官府给他们撑场面,二是北方的农民们对老外都挺忌惮,不敢随便跟他们较真。
到了民国十一年,荣德生已经搞起了十二家面粉厂和四家纱厂,实实在在成了面粉界和棉纱界的领头羊。他几乎把全国的面粉和纺织行业都给包圆了,成了除了那些洋商之外,最厉害的商界大佬。
在民国那会儿,因为掌权的是资产阶级,所以那些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更容易在政府里头捞到个高官厚职。荣德生呢,他在商界混出了名堂之后,也跟着在政治上有了不小的成就。
他不仅在江苏省当过议员,还在北洋政府里做过国会议员。国民党掌权后,他依然能在工商部里当个参议,同时还兼任了中央银行的理事。
政府怎么换人,对荣家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们靠着超大的产业家底,稳稳抓住国家的经济大权。
【红色资本家】
日本鬼子打进上海后,荣家兄弟的买卖可遭了殃,不是被日军给砸了,就是被他们霸占了,就剩下那些藏在外国租界里的厂子,还能勉强撑着继续干。
荣德生压根儿没想过要跟日本侵略政府扯上关系,从汉口一回上海,他就躲在家里不怎么出门,每天就做做自己喜欢的小事儿,修身养性,盼着局势能早点好起来。
但他的躲避,没能阻止日本侵略者想要吞并他财产的贪婪计划。到了1941年,有些日本商人看上了荣德生的纱厂,他们让汪精卫出面,企图协助他们抢占这座工厂。
荣德生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要求,直接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汪精卫手下的外交部长只能尴尬地溜之大吉。好在荣德生住在租界,这才让他从日本侵略者的杀戮中捡回了一条命。
你根本想不到,他虽然从日本鬼子的魔爪下逃了出来,但差点在咱国家打完仗后丢了命。那是在1946年4月25日那天,荣德生正要出门去公司开会,刚迈出家门没几步,就被几个穿着制服的坏人直接拽到车上,开着车就走了。
这帮坏蛋明目张胆地开着淞沪警备司令部的车子到处晃悠,结果大家伙儿气坏了,矛头直指国民党的军事部门,怀疑他们跟这帮坏蛋串通一气,绑走了那位商界大佬。
蒋介石特别在意这事儿,毕竟荣德生的身份地位摆在那儿,高得吓人。他被绑了,给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添了老大的麻烦。
差不多搜了一个月都没找到线索,直到五月底,荣德生才被绑匪给放了回来。到了六月中旬,特务老大毛森无意间注意到警卫队长黄锦堂最近手头宽裕了不少,这让他心里直犯嘀咕。
抓起来秘密审问了一番,结果证实就是他领头绑架了荣德生,还勒索钱财。毛森想办法要回了一部分荣家支付的赎金,并把这些钱还给了荣家。
荣德生为了表达谢意,好几次给警局和蒋介石政府送了大礼,总共花了快七十万美金,这钱比给绑匪的赎金多了去了,翻了好几倍。
从那以后,荣德生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没了信心,转而开始看好我们党的领导。
1949年3月份,荣德生早早就看出我们党快要取得胜利了,他直接站出来说,工厂哪儿也不去,就留在国内。这在那会儿,大伙儿都忙着把产业往国外搬的风气里,可真是挺特别的。
那时候,荣德生明确表态,说他打死也不会离开大陆,这充分显示了他对我党深深的信赖和全力支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这份信任得到了应有的回馈,荣德生被选为了政协委员。
1952年,荣德生离开了人世,把热爱国家的传统交到了荣毅仁手里。荣毅仁1912年出生,他有个孩子叫荣智婉。
1937年,荣毅仁完成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业后,立马加入了茂新面粉公司工作,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待在那里没离开过。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慢慢上了年纪,荣家的对外代表就变成了荣毅仁。到了1951年,开第三次政协会议时,荣毅仁站出来,代表工商业者发了言。因为他信念很坚定,所以被我们国家领导层认可为“红色资本家”。
【家风代代传】
1954年9月,党中央搞了个宪法草案的研讨会,荣毅仁呢,他是第一届人大的代表,所以也被叫去开会,让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1956年,咱们国家动手对资本主义产业进行了公私合营的改造。荣毅仁二话不说,把家里所有的产业都拿了出来,一股脑儿交给了国家,让它们变成了国有的。
荣毅仁因为那次出色的贡献,在1957年被选为上海市的副市长。他大半生都在上海生活,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成长特别熟悉。
1959年的时候,叶剑英找上了荣毅仁,跟他说,上头领导有意让他去中央工作,当纺织工业部的二把手副部长。
荣毅仁一个劲儿地推却:“我其实就是个做生意的,能当上副市长就已经挺费劲了,哪能再当部长啊?”
叶剑英笑着说:“荣老弟,你太客气了。你们荣家可是咱们国家纺织业的领头羊,还有谁能比你更胜任纺织工业部的头儿呢?国家现在正需要你,你可别推辞呀。”
荣毅仁被国家对他的高度信任深深打动,于是同意担任副部长一职。没多久,他还兼任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顾问,专门为我国的外贸工作把关,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就在这个时候,荣家的第三代故事也慢慢开始了。叶剑英来自广东,他们家族世代经商,所以他跟那些广东的商人关系特别好,相处得很融洽。
荣家虽然老家在江苏,但他们的生意规模真的很大,跟叶剑英那一圈子的人关系也相当铁。两家经常打交道,一来二去的,叶剑英对荣家的孩子们那叫一个熟悉。
人上了年纪,就爱给人牵线搭桥。叶剑英就促成了荣毅仁闺女荣智婉和马有恒的相识。马有恒呢,他是马万祺的公子,马万祺在澳门可是个大有名气的工业大佬。
说白了,马万祺虽然是澳门本地人,但他特别爱国。就算那时候澳门还被葡萄牙管着,他心里也一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荣智婉和马有恒交朋友,荣毅仁和马万祺都特别赞成。首先,他俩都是商界的高手,其次,两人都爱国,一心想为国家做点贡献。要是这两个年轻人能结为夫妻,对两家都是大喜事。
肯定的说,这对国家绝对是个大利好。咱们要是能让一个爱国的资本大家族,跟那个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爱国资本家族联手,一起跟咱们国家绑在一块儿发展,这买卖可真是稳赚不赔啊。
所以,当叶剑英听说荣智婉和马有恒打算办婚礼,他就高高兴兴地去找周总理问该怎么办。周总理也很乐意帮忙,他吩咐手下的人给这对新人婚礼开方便之门,省去了好多繁琐的步骤。
【结语】
最后,荣智婉和马有恒在北京办了婚礼,他们俩的好多亲戚朋友都来了。因为两边都有不少亲戚住在国外,所以这婚礼现场就像是个小型的国际聚会,也算给我们的外交工作添了把小火。
老一辈的领导人们一个一个都走了,国家的未来啊,说到底还是得靠年轻人来挑大梁。
让这些出色的血脉早点融合,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有好处,肯定会翻开新的一页,响彻全球。
你对这事儿有啥想法或者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写下来,咱们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