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六作为正月尾声的重要节点,虽不如春节、元宵节那般广为人知,但在民间却有着深厚的习俗积淀。这一天,人们通过“吃4样,做1事”的古老传统,寄托对丰衣足食、家宅平安的美好祈愿。
关于正月二十六的习俗起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其一为“观音开库日”。传说观音菩萨每年正月二十六会打开宝库,布施福泽,百姓可向观音“借库”求财,祈求一年财源广进。广东、福建等地至今保留着前往观音庙祈福、焚香“借库”的习俗。
其二与土地神信仰相关。古人认为正月二十六是土地神诞辰,土地公作为掌管一方水土的神灵,需以祭祀表达敬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无论是观音信仰还是土地崇拜,这一天的核心都围绕着“感恩自然馈赠,祈求生活富足”的主题。由此衍生出的饮食与祭祀习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蕴含着朴素的生活智慧。
一、“吃4样”:舌尖上的吉祥密码
正月二十六的饮食讲究“以食寓福”,四道传统食物通过谐音、形态或象征意义,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 发糕: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发糕因发酵后膨胀松软而得名,其名中的“发”寓意“发财”,“糕”谐音“高”,象征事业攀升、家运昌隆。传统发糕常以红糖着色,顶部裂开的纹路被称为“笑口”,寓意笑迎福气。正月二十六蒸一笼热气腾腾的发糕,既是家宅兴旺的象征,也寄托着对新年蒸蒸日上的期许。
2. 面条:福寿绵长,顺遂安康
面条因其细长形态,自古便是长寿、顺遂的象征。北方地区讲究“正月二十六吃面,一年不断钱”,一碗清汤面或臊子面,既是对健康长寿的祝愿,也暗含“财源如长线”的吉利意味。南方部分地区则偏爱“长寿面”,以整根不切断的面条寓意福气连绵不绝。
3. 生菜:生财有道,财源广进
生菜谐音“生财”,在粤语中更与“胜意”同音,故成为正月二十六餐桌上的必备菜。广东人常将生菜与蚝豉(谐音“好事”)同炒,制成“生财好事”的吉祥菜;北方则多见凉拌生菜或包裹肉食,取其清脆爽口、生机勃勃之意。食此菜,既讨口彩,又祈愿新年财路亨通。
4. 汤圆:团团圆圆,福满家宅
正月末吃汤圆的习俗多见于江南地区。汤圆外形浑圆,象征家庭和睦、圆满无缺;内馅多为芝麻、花生等甜料,寓意生活甜甜蜜蜜。有些地方还会在汤圆中加入铜钱(现代多用硬币替代),吃到者被视为新年“财星高照”,为节日增添趣味。
二、“做1事”:祭祀土地公,祈福佑平安
正月二十六的“头等大事”是祭祀土地神。古人认为土地公掌管一方水土的丰收与安宁,祭拜可保家宅平安、农事顺利。祭祀仪式通常分为三步:
1. 备供品:以三牲(鸡、鱼、猪肉)、水果、米酒、发糕等供奉土地神像或村口土地庙;
2. 焚香祈福:家中长辈带领全家上香,祈求土地公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3. 焚烧纸钱:焚烧印有“土地神宝库”字样的金纸,象征将财富与福气引入家门。
祭祀结束后,供品会被分食,称为“吃福”,寓意共享神恩。这一习俗不仅延续了敬天法祖的传统,更通过家族团聚的仪式感,强化了亲情纽带。
正月二十六的“吃4样,做1事”,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无论多忙,不妨在正月二十六这一天,以一顿寓意吉祥的饭菜、一次心怀敬畏的祭拜,为新年注入一份温暖的仪式感,祈愿大吉大利,日子红红火火。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