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胞胎一起考进上海交大!父母说:对孩子从小只有两个基本要求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4-12-22 13:21:00

今年升学季,来自成都教科院附中(成都高新中学,以下简称“教科院附中”)的双胞胎兄弟丁凡淅、丁凡迥,几乎同时收到了一份好消息:兄弟俩都成功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从同一个家庭走出,又一同走进成都的天府三街1888号,然后一起走进了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亲朋、邻居们在送上祝贺的同时,也都不约而同地问丁爸爸丁妈妈:能把两个孩子一起送进上海交大,你们是怎么教的?

丁凡淅、丁凡迥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每次面对这个问题,丁家父母都觉得很难回答。“我们是做餐饮的,都是教育外行,实在是没啥经验可谈。”

不过,在两个孩子的老师们眼里,虽然丁家父母都很“佛系”,但也正是这份淡然,给孩子创造了最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可能说不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其实每一步都走对了。”

那么,这对父母到底是如何带娃的?我们也在最近约到了丁爸爸、丁妈妈,跟他们聊了聊孩子的成长。

被问到是否对孩子有过什么样的期待,丁爸爸先聊到了两个孩子的名字,“我们是真的没有去给孩子定过什么非要达到不可的目标,所以,在给孩子取名时,我们都取了一个‘凡’字,这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做个平凡人,身体健康,每天快乐,我们就挺知足的。”

那日常在家里,对孩子都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丁妈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正式参加家长会,老师强调过两句话: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回到家里,丁妈妈就把这两个要求跟全家人做了传达,包括最疼孙子的外婆、奶奶,也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两个原则执行对孩子的日常教育。

事实上,多陪伴孩子,这对于夫妻俩来说,其实完成起来很有难度。丁妈妈说,她和孩子爸爸是做餐饮的,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常态。丁妈妈有时还能空出下午时间陪孩子,但丁爸爸回家时,经常两个孩子都已经睡了。

丁爸丁妈参加双胞胎兄弟的成人礼

因此,一家人格外珍惜春节的休店时间,即便是在孩子读高中时,夫妻俩也坚持带孩子多出门,“每年换个地方,这些年还是跑了大半个中国了。”

至于培养学习习惯,虽然夫妻俩没办法直接辅导孩子作业,但他们就牢牢记住老师的要求:做完作业才能玩。

丁妈妈回忆,孩子小的时候,她会陪着两个孩子做作业。家里不开电视,她也不玩手机,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共同度过每天的作业时间。有时候,丁妈妈也会捧本书看,她笑称,“其实我也没那么爱看书,但是老师说了,如果家长边玩手机边陪孩子学习,孩子的心也静不下来。”

一家人在三亚旅游

等两个孩子到了高年级,丁妈妈就不再时时刻刻守着了。因为这时兄弟俩已经开始互相监督,还暗自较劲谁作业做得快,就这样一直上了初中。丁妈妈回忆,在小学阶段,兄弟俩的成绩并不拔尖,也就班上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到了初三,从小培养起来的学习习惯让哥俩在学习中逐渐得心应手,双双拿下区上的指标到校生名额,进入了梦想中的教科院附中。

弟弟丁凡迥的高中班主任严老师对哥俩的印象特别深刻。

严老师说,弟弟丁凡迥是个大方又阳光的男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善意、助人为乐,理科成绩拔尖;哥哥性格更加内敛,也比较稳重,对自己的成绩要求很高。要说共同点,严老师的总结是:两兄弟都十分自律。

除此以外,严老师对丁爸爸丁妈妈印象也很深刻。

严老师举了一个例子,通常家长会结束后,很多家长都会找老师再单独聊聊孩子的学习,但丁妈妈很少来单独找老师,甚至微信都很少主动发消息,即使是弟弟丁凡迥的成绩起伏最大的阶段,这对父母都很少去找老师,“感觉他们一点都不焦虑。”

对此,丁妈妈解释说,其实开家长会时,在老师集中宣讲阶段,自己特别认真在做笔记,之所以没有再单独去找老师,也是想着老师要应对那么多家长,够辛苦了,很怕再给老师添麻烦。“但老师在课上讲的,我们都在认真配合和严格落实。”

至于孩子成绩有起伏时,丁妈妈觉得,那种情况下,孩子自己可能都已经有压力了,家长再去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孩子压力更大,“所以也不是完全不焦虑,但我们相信孩子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调整好。”

所以,高中几年,每当哥俩周五回家,夫妻俩都默契地不问学习,第一句问候永远都是"这周在学校还开心吗?辛苦啦!”

初高中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许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叛逆烦恼过。但丁爸爸丁妈妈回顾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却笃定地表示:兄弟俩从未叛逆过。

还有不会叛逆的孩子吗?对此,严老师认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但这对父母做得最正确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很着急地去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换句话来说,这就叫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孩子遇到的那些烦恼,有这个心态为前提,亲子关系自然不会紧张。”

事实也的确如此,丁爸爸说,但凡孩子有能力自己做主的事,他们都很少干预。比如选高中这件事,是兄弟俩在中考前拿到指标到校生名额后,自己决定的。

难道就不怕孩子选错吗?丁爸爸的理由十分简单,“书是孩子自己在读,他们会跟老师同学了解各种信息,肯定比我们更懂,既然他们坚定地想去教科院附中,也一定有他们的理由,你要说问我的意见,我是搞餐饮的,对什么重点率、高考出口这些一窍不通,能给出啥意见。既然不懂,那就不要不懂装懂。”

一家人在上海交通大学门口留影

进入教科院附中后,兄弟俩成绩都不错,如果一直保持,通过高考也能稳稳当当上个不错的大学。但是,哥俩却各自都有些不寻常甚至在旁人看来“任性”的想法。

哥哥丁凡淅在高中入学后就决定走化学竞赛的路。但训练到高二的省赛阶段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丁凡淅的班主任王兰梓老师回忆,“本来也是全省前十多名的成绩,但考试当天孩子身体不舒服,最终以一位次的差距落选了省队。”

奋战一年的化学竞赛失利,常规的高考课程又落下关键的一学期,丁凡淅的心情因此变得沉郁。丁爸爸丁妈妈虽然心里担心,但没有给孩子更多压力,“当初选择竞赛到底是不是一个争取的选择,没时间也没必要再去纠结这个问题了,更重要的肯定是尽快让孩子调整好状态,尽快把常规课程补回来。”

弟弟这边也在出状况。丁妈妈说,当时,丁凡迥的成绩像坐过山车一样,并不稳定,但在报考“强基计划”的时候,孩子还是想去冲击更高的目标。“其实我和孩子爸爸是觉得没什么必要的,但既然他想,那就去努力吧。”

最终的结果,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两个孩子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分别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试验班(信息类)与工科试验班。

结语: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这对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按老师说的来做。”

对此,丁爸爸丁妈妈解释说,这确实是他们的真心话,也是他们这么多年来的真实做法,“我们是教育外行,而且只带过两个孩子,但老师是专业出身,而且教过几百上千个学生,经验肯定比我们丰富。专业的事情就充分信任专业的人,我们就负责做好支持和配合。”

在老师们看来,这对父母身上最值得点赞的不是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而是带孩子的理念和心态,“不用家长权威去压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这些才是值得更多家长去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6 阅读: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