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妻子,是妈妈,也是文学巨匠的杨绛先生,她的生命长河中,家庭的温暖与回忆的重量交织成一幅幅沉甸甸的画卷。重读《我们仨》发现她的一生,不仅是对家人深情的守望,更是对文学事业不懈的追求,是对人生哲理深刻的领悟。
在钱钟书先生因病卧床的时候,女儿钱瑗先一步离开了他们,像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吹散了这个家庭的温馨。她的遗愿,不愿留下骨灰在世间,或许是想让自己的灵魂得以轻盈飞翔,不再受尘世的牵绊。然而,学生们的深情厚意,却将她的骨灰安放在校园的松树下,那里成了杨绛思念女儿的圣地,每当思念涌上心头,她便会坐在树下,与女儿的灵魂对话,倾诉心中的话语。
钱钟书的病情日渐沉重,杨绛的心也随着他的每一次呼吸而紧缩。为了保护丈夫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隐瞒女儿的死讯,用笔尖模仿女儿的字迹,编织出一封封温暖的信件,试图在虚幻中延续家人的联系。然而,生命的直觉终究是无法欺骗的,钱钟书在昏迷中的呼唤“钱瑗,带我回家”,透露出了他对现实的感知。
杨绛先生觉得在钱老走之前应该告诉他女儿的离开。当真相终于揭开,钱钟书先生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平静。他没有被悲痛击垮,而是紧紧握住杨绛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那句话“我们仨,你最苦”,道出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怜惜。这一刻,他们的情感超越了言语,化作了无形的纽带,将两人的心灵紧紧相连。
女儿离去后的一年,钱钟书先生也相继离世,让杨绛的世界再次失去了支柱。87岁,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如何不被悲痛击倒?杨绛选择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投入全部心神忘掉自己,别的老人安享晚年,她在这人生最后的18年里,翻译《斐多》、写作出版散文集《从丙午到流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编订8卷本250万字《杨绛文集》、为《洗澡》续写了《洗澡之后》、帮助三联书店定稿出版《钱钟书集》、整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和手稿7万多张。她用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稿酬在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到 2015 年仅三联书店的版税就达到1290万。家中珍贵的文物字画于生前就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他藏书和手稿也得归其所。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打击来自晚年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在她的心中装满了家人的影子,她的笔下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她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磨难,把握当下,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2016年,杨绛先生以106岁高龄辞世,只有少数亲友相送,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她与家人在另一个世界重逢,而在人间,她留给我们的,是对家庭、回忆和珍惜的无尽思考。活着,就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意义,珍惜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拥抱,每一次共同度过的时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走向未来不可或缺的力量。#杨绛##家庭##女性力量##我们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