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年,86岁梁武帝奄奄一息,他内心五味杂陈。南朝梁,萧衍建立,取代南朝齐,却终究要在他手中败亡。但是,梁武帝并没有时间去多想为什么,因为他口干舌燥,只想喝一碗蜂蜜水,却未能如愿。
金陵之战,30万梁军从各地增援京师,打着“勤王”旗帜,却观望不前,侯景逆袭成功。此战,不但摧毁了南朝的根基,也给隋唐崛起提供了条件,只是代价太大,江南生灵涂炭。
六镇起义之后,北魏乱成一团,尔朱荣崛起,侯景跟着他混。尔朱荣死后,侯景追随高欢,名义上是高欢部下,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为他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以及河南领地。
侯景的军事能力,略逊于宇文泰、高欢,他谋略过人,善于用兵。但是,侯景身体不好,两只脚长短不一样,故而单兵作战不行。
东魏、西魏争夺,在沙苑对决,宇文泰率一万精兵埋伏。此时,高欢的兵马大概是20万,声势浩大。侯景建议火烧芦苇,攻击芦苇中的西魏士兵,可惜高欢没有采纳,否则宇文泰就此终结。
侯景属于半独立,兵强马壮,还特别有能力,高欢也很忌惮。临死前,高欢告诉儿子高澄:“侯景不会听你的话,你也打不过他;但是我给你留下慕容绍宗,此人可以灭侯景。”
547年,高欢病逝,高澄担任丞相,与侯景关系恶化。侯景也知道高澄对他不利,便决定献出河南十三郡,投奔宇文泰。谁知,宇文泰不积极,假装同意,却没有出兵帮忙。
西魏、东魏、南朝,类似于三国时代。其中,东魏(后来的北齐)实力强,兵力最多。西魏(后来的北周),兵力最少,实力最弱,但凝聚力强。南朝,经济实力可以,疆域辽阔,但内部矛盾太深,凝聚力太差。
宇文泰知道侯景的为人,想让侯景与高澄厮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侯景也看出宇文泰的计谋,干脆投奔南梁。南朝大臣不同意接纳,但萧衍当老好人,且希望借助侯景力量与东魏抗衡,故而容纳他。
15万梁军北上,准备接应侯景,但慕容绍宗太能打,将其各个击破。如此,侯景来到南朝后,麾下只有800余人,且没有一座城池,萧衍啥也没得到。
萧衍把侯景安置在寿阳,好吃好喝招待。侯景需要武器、兵马、金钱,萧衍都爽快答应;侯景扩充实力,萧衍也不管,结果尾大不掉。
548年,萧衍与东魏缓和关系,打算“送”侯景回去,换回萧渊明。对此,侯景很不满意,又因为之前想跟王、谢两大家族联姻被梁武帝拒绝,干脆起兵造反。
侯景逃离东魏时,留下5个儿子,结果都被高澄处死。侯景与高澄矛盾太深,回到北方肯定被杀。既然如此,为何不放手一搏,换取生存机会呢?
侯景起兵,麾下兵马才8千余人,梁武帝压根就看不起。梁武帝曾说:“侯景若是敢造反,就跟折断树枝一样,轻松灭了他。”
单纯看军事力量,梁武帝确实碾压侯景,只要将士肯卖力,侯景估计也就能折腾一个月。但是,南朝内部矛盾太深,超出了萧衍所能理解的范围,他终结要栽在这位“宇宙大将军”手里。
8000兵马不多,但沿途民众纷纷参加,很快就有十余万。为何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萧衍糟糕的统治,以及门阀士族的腐朽、贪婪,终究要被抛弃。
刘裕取代东晋之后,门阀在政治上影响变弱,却依旧有实力。为此,刘裕开始册封诸侯王,让宗族子弟坐镇地方,手握兵权,萧衍也是这么做。
分封之后,类似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祖约之乱、桓温觊觎皇权等门阀兴兵作乱与相互杀现象没有了,但皇族内部的斗争却非常激烈。南朝宋为何灭亡?不是萧道成多厉害,而是兄弟内斗,南朝齐被萧衍取代,也是一样。
萧衍对待子弟很好,也汲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子侄们不敢攻杀,但他们不是真的团结,而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来临。
萧正德,萧衍的侄子,一度是“储君”。当年,萧衍还没子嗣,就把弟弟萧宏的儿子过继。后来,萧衍生了一堆小孩,自然就没萧正德什么事了。
没了“储君”资格,萧正德干脆投奔东魏,结果别人不理他,又逃回来。叛投敌人,且平时就无恶不作,按理说应该从重处罚。谁知,萧衍选择原谅,恢复他的王爵,就当没有这回事。
萧衍仁慈,萧正德未必就知恩图报,他依然想当皇帝。侯景为何敢造反?萧正德一直跟他有联系,约定:萧正德当内因,事成之后,萧正德当皇帝,侯景也有领地。
侯景、萧正德的关系,萧衍一无所知,还让萧正德督师北上,讨伐侯景。萧正德不但给侯景开路,还告知长江防线情况,并用船只护送粮食给侯景,以及帮助他们渡江南下。
有萧正德帮忙,侯景很顺利,直奔金陵(建康)而来,京师告急。梁武帝下令京师戒严,让金陵守军严阵以待,加强防御,还下诏让天下兵马勤王。
但是,萧衍还没部署完毕,萧正德就开打城门,金陵外城沦陷,萧衍只能退守内城。萧正德也放下“伪装”,自立为帝。可惜,侯景实力已经很强大,不再需要萧正德,不久就杀了他。
金陵内城,守军不足2万,且粮草不多,能打仗的将领只有羊侃一人而已。梁武帝萧衍没了昔日雄风,整天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太子萧纲,对父亲忠诚,无奈能力有限,又缺乏魄力。
萧衍也知道,只靠羊侃的这2万人马,不足以抵挡侯景的十几万大军,以及不断参加叛军的民众。如此,萧衍将希望寄托给城外的勤王军团,也就是从各地赶来京师增援的儿子、侄子们,但他错了。
萧氏诸侯的兵马有30多万,麾下名将也不少,却出工不出力,他们都希望能浑水摸鱼。侯景杀了萧衍、萧纲,他们才有机会称帝,或者割据一方,故而他们都不想战斗,而是保存实力。
湘东王萧绎、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都是手握重兵,却不想救父亲。萧范、萧誉、萧察也是如此,萧衍诏书下达,立刻起兵“勤王”,但不主动出击,都在看队友的情况,家族丝毫不团结。
萧绎派最不喜欢的儿子萧方出兵,萧纶在城郊暂时受挫后,也保存实力。各路诸侯都不愿意先打,也不愿意当勤王的首领,干脆推举柳仲礼为元帅,然他节制勤王军。
柳仲礼自誉为“当今南朝第一名将”,还曾主动请缨讨伐侯景,能力应该也还算可以。但是,如此众多的诸侯勤王,按理说轮不到他当主帅。
侯景围攻金陵,柳仲礼的父亲柳津就在城内陪着萧衍,他也很着急。再则,大表哥韦粲很讲义气,便要求主动出击,消灭侯景军团,柳仲礼决定亲自与侯景过招。
青塘之战,侯景先消灭韦粲的运粮队伍,柳仲礼则乘势发起猛攻。柳仲礼将侯景包围在阵中,梁军士气旺盛,叛军被压缩在一隅,侯景陷入绝望。
柳仲礼很勇猛,挺枪跃马冲阵,来回冲杀,直奔侯景而去。激战中,柳仲礼连斩数十人,杀到侯景跟前,一枪刺过去。侯景单兵战斗不行,招架不住,差点被长枪刺中咽喉。
千钧一发,侯景的援军到来,柳仲礼猝不及防,被砍伤左臂。如此,双方都各自退兵,也都摸清了对方的实力。
柳仲礼功败垂成,又受了重伤,很恼火萧氏诸侯坐视观望,但凡他们能全力投入战斗,侯景早就栽了。既然萧氏都保存实力,自己还卖力干啥。此后,柳仲礼不再出兵,整天在营中饮酒,纵情享乐。
萧纶就有意思了,每天前来请求出兵,自己也没有一点诚意。如此,数十万大军在城外,都观望不前,只是每天请求出兵,做做样子罢了。
勤王军团不卖力,萧衍问柳津如何看?柳津回答:“皇上有一帮不孝子,微臣也有不孝儿子,还能怎么办?”
数十万大军不打,侯景得以从容攻打建康,但羊侃坚守,进展也不大,且粮食即将耗尽。此时,侯景拿出和谈诚意,萧纲一意孤行,下令勤王军不要前进,还遣散许多忠义之士,着实可恨。
萧衍、萧纲父子的这种做法,与后来的宋徽宗、宋钦宗何其相似。侯景有了休整的时间,又搜刮了粮食,再次发起进攻。更糟糕的是,羊侃病逝,城内无人肯用。
堡垒从内部攻破,侯景攻城的关键时刻,萧氏子弟打开城门,内城沦陷。萧衍已经86岁,经不起这样的打击,却无可奈何。萧衍不愿意妥协,侯景则断了他的食物,活活饿死。
萧衍本有望超越乾隆,被侯景给终结了。侯景为了控制局势,册立萧纲为帝,后将其处死,又册立萧栋。551年,侯景废了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是“汉”。
侯景称帝,萧氏子弟也结束了内斗,胜利者萧绎便专心对付侯景。萧绎麾下大将王僧辩与陈霸先联手,所向披靡,侯景招架不住,败逃途中被部下杀死,侯景之乱结束。
侯景死后,萧栋逃离金陵,被萧绎处死。如此,这次动乱,死了5位皇帝: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侯景。其中,4位是南朝梁皇帝,萧绎暂时是赢家,但结局也很惨。
金陵之战,但凡萧氏团结一点,可以轻松灭侯景,却事与愿违。侯景之乱,江南生灵涂炭,门阀毁灭,民众流离失所。与此同时,北齐夺取淮南,宇文泰则夺取四川、襄阳一带,扩充了实力。
宇文泰,无疑是最大赢家,让西魏得以壮大,具备抗衡北齐的实力。西魏基础之上,北周、隋朝、唐朝得以建立。可以说,如果没有侯景,历史将会如何,还有没有隋唐,都是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