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几个好朋友聚会,都是当妈妈的女人,在一起话题总离不开孩子。倩倩妈和我们说,我家女儿都已经12岁了,每天却还抱着一个破旧的芭比娃娃睡觉,虽然芭比娃娃很旧了,她却一直当个宝,不仅每天抱着睡,而且一拿开还要闹情绪,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啊?我真怕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晓晓妈接着说,我家3岁多女儿也是这样,已经是幼儿园中班。每天去上学时,书包里都放着一只小狗娃娃。一到午睡时间,孩子就问老师要小狗娃娃抱在胸口才午睡。
老师还说我女儿午睡时间偶尔翻身的时候,小手都会到处乱摸,摸到“小狗娃娃”才会安心地睡。万一摸不到,那就要“大闹天宫”了。 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这样?老公怀疑孩子得了“恋物癖”,所以我们也是很担心孩子。
有的孩子每天晚上都要跟玩具一起睡觉,平时吃饭、看电视都要和玩具黏在一起,没有那件玩具,他就睡不着。对孩子的恋物情结,很多家长都显得很着急。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很多孩子都喜欢小娃娃、小汽车等玩具,对于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经常爱不释手。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但是有些孩子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对自己的喜欢的宝贝达到了依恋的地步,走到哪儿都拿着它,不允许其他人碰,或是离开了它就睡不着觉。
有研究资料显示,发现孩子的慰藉物多是一些毛绒的、柔软的、让人摸起来感到舒服的东西。
比如毛绒小熊、小狗,可以帮助缓解不快和激动的情绪。换一种说法,就是孩子为自己找了一个亲密的伙伴,他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些暂时还难以对付的情绪或者环境。
因为这些东西是自己最熟悉的,无论周围发生什么变化,不管爸妈妈是否离开,这个“宝贝”始终如一,孩子们从这种不变”中为成长寻求着安全感,这就是孩子出现恋物症的重要原因。
如果宝宝天生就喜欢柔软的、舒适的物品,因而常常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对柔软的物品具有好感,从而表现出“恋物”的行为。其实这种行为不仅不是“恋物癖”,甚至连恋物都称不上,只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依赖慰藉物行为,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作“恋物癖”,因而爸爸妈妈不必太过担心。
当孩子”恋物”时,父母怎么办?
(1)“情结”转移法
如果孩子格外依恋某一物品,往往是因为太无聊或太孤独了,我们可以先转移他对“依恋物”的注意力。比如,父母经常与孩子在一起,陪他一起玩耍,再逐渐延长他不碰“依恋物” 的时长,可以使他减少对某物品的依恋。
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将自己的心思长久地放在某一物品上,慢慢地就可以淡化孩子的恋物情结。
对有恋物倾向的孩子,家长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亲情沟通外,还可以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 一般来说,小孩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不太稳定的,很容易转移,只要循循善诱,完全可以纠正。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类似的物件,丰富孩子玩耍的对象,扩展孩子的视野,诱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对象朝着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如果不是有害的,一般不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式强迫他放弃这个东西,因为那样会给孩子一种“暗示”,促使其和家长“较劲”,结果适得其反。
(2)理解孩子
绝大多数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恋物行为都会逐渐消失。
所以,父母应该理解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离不开某件玩具,就简单地认定他“恋物”,进而责骂或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总是抱着自己的宝贝,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多和孩子交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重视
对孩子的恋物情结,有些家长显得很着急。有的家长坚决不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带到幼儿园,觉得让孩子哭两天说不定就好了。
我们不要采取这样绝对的措施。一般成人看不起眼的东西,却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还会有效缓解他们离开父母、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
父母可以在孩子表现出恋物心理时,要尽可能地让他明白,慰籍物、替代物再好,也是没有生命的,无法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重视。
并且让孩子感受到,“宝贝”再好也时候没有生命的,无法给你带来丰富的情感交流,只有和父母多交流,自己才能获得安全感。
比如,父母可以每天多陪陪孩子,做做游戏、说说话。我们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4)多多拥抱孩子
让孩子摆脱恋物心理,我们要让他感受到温暖,驱散他的孤独感。比如,父母可以多拍抚宝宝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
我们应当明白,拥抱和安抚不是奖赏,而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甚至孩子做错事感到不安时,我们也可以拥抱他,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身体接触,比奖励性的身体接触更有意义,代表了无条件的爱和宽容。
当孩子遇到难以对付的情绪或者环境,父母可以一边拥抱孩子,一边轻轻对他说:妈妈在你身边,别怕!”“妈妈爱你, 宝宝很棒”等。
在家长与孩子的身体接触中,孩子能够减少心中的紧张感,这时他的感知得到发展,还会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这样,孩子的恋物心理就会逐渐消散。
寄语:一旦孩子开始长期对一件物品爱不释手、形影不离时,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但不要大惊小怪,要仔细分析情况,比如这种癖好对他平时的生活、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性格的健康发展有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没有不良影响,我们就不必太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