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到很多人把鸿钧老祖当成我们东方神话的创世神、道教的最高神之后,我就一直对神话体系的形成非常有兴趣,因为鸿钧老祖作为三清之师的说法,是起源于明清小说《封神演义》,实际上咱们道教的神话体系里面根本没有什么鸿钧的说法。
后来,我看了胡适、朱自清等人编写的《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里面谈到了易经八卦的起源,大概意思是说,古代占卜的时候用蓍草,蓍草有长有短,每次占卜的时候蓍草的排列方式就成为了八卦的排列方式,而占卜的经验总结,逐渐演变成为《易经》,也就是卜辞。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我相信很多民间传说的流传过程,存在了许多文化交融、演绎、夸大的情况。而我们现在普遍形象的僵尸,其实也存在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让你描述一下我们现在印象中的僵尸形象,你大概率会出现林正英僵尸电影里面的画面。
我给你大概总结几个标签:身穿清朝官服、长有两个獠牙、吸血、被吸血的人也会变成僵尸。这几个标签应该没有疑问吧?可是,这种形象不是明清时期形成的,而是近代形成的。为啥这么说呢?我给你翻翻明清时期对僵尸的描述。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过描述:目如丹砂、指如曲钩、齿露唇外如利刃、长毛。换句话说:龅牙、红眼、手指头跟钩子似得。同时期的志怪小说《子不语》,表述也有类似的,并且给僵尸划分了等级,以外形和行动方式划分,依次为“白僵、黑僵(也有红僵一说)、跳僵、飞僵、魃、魔”六级。按照子不语的说法,他们浑身长满了毛,跟发霉的东西似得,而且长度为1尺多长,大概就是0.33米左右,这得多长的毛,还是全身都是白毛,都快成猴子了。你对照一下你印象中的僵尸,是不是不太一样?
而且,明清时期的僵尸不吸血的,不少明清时期的记载都表明他们吃肉、吃脑子、吃心脏,因为这些东西含有先天精气,被他们咬了也不会传染,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古代的僵尸概念视为一种食肉动物,他们才没那么高贵。那么,现代我们印象中的吸血、被僵尸咬了会传染等等特征,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来自于西洋吸血鬼,其实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现在很多僵尸电影的要素,都是受到西方吸血鬼电影的影响。1922年,西方拍了第一部讲述吸血鬼的电影《诺斯费拉图》,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西方拍摄了数十部关于吸血鬼的电影,这些电影也流传到了香港。所以,当华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来自西方的怪物时,西洋的吸血鬼跟东方僵尸的一个要素开始重叠了:死后身体不腐。
既然有相同的概念,那么自然可以进行理念上的再创作,既然西洋吸血鬼都是贵族,那么东方的僵尸就是当官的,所以穿上了清朝的官服,再借用西方吸血鬼的吸血、传染、两颗獠牙三个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刻板的僵尸印象,这属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再加工,换句话说现在僵尸电影里面的僵尸,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僵尸,而是一种再创作的文创产品。
当然,所谓的被咬了之后会变成僵尸、吸血鬼的说法,其实来自于西方某个时期的传染病,第一部僵尸电影《诺斯费拉图》这个名字,本身就是罗马尼亚语的瘟疫传染者。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内容,如果有兴趣后面再出一个西方吸血鬼的起源专题,西方的吸血鬼形象也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回到我们的东方僵尸,那么《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说的僵尸,是不是我们自古以来僵尸的形象?
真不是,魏晋时期我们的先人们认为,如果人死后含恨而死,那么尸体就不会腐败,久而久之还会危害环境,比如不下雨、大旱等等。《晋书》就有过记载:盛夏暴尸十日,不腐,其境内乃经岁月不雨。这种大旱的天气,需要进行祭祀才能彻底解决,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认为魏晋时期的僵尸,其实就是旱魃。
再换一个说法:那时候的僵尸不吃人的,他们只是通过让生活环境变坏,比如干旱、少雨、火灾、蝗灾等等。那时候很多鬼怪都是跟自然有着密切关系的,也跟天象有着密切关系的。而魏晋时期之所以鬼怪传说开始成型,其实也跟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有关:战乱。战乱会形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遗尸遍野的情况到处都是,所以当你到处都能看到尸体的时候,关于尸体的传说自然而然就多了。
那么,僵尸是怎么从旱魃的形象,转变为明清时期的僵尸形象?明朝以前就有记载一个习俗:打旱骨桩。怎么打呢?如果发现地方干旱,就在深夜召集村民,用火把去照射附近的新坟,如果坟墓上有火光,那么就直接开坟,看看尸体的情况,发现尸者浑身长满白毛(自然现象,科学解释为霉尸),就需要用钉子钉住僵尸,然后放火烧了。
可是到了明朝时期,风水学、星相学从皇家走向民间(现在很多风水理念也是这时期形成的),为了找风水宝地存在大量停尸不葬。比如《明史》就有记载:“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也就是没有好的风水宝地就不下葬的意思。随后明朝末年大规模旱灾、蝗灾、饥荒,导致大量尸体无法下葬,路有遗骨的情况就变得普遍,生与死的界限开始打破,僵尸也开始赋予了人性,也就是能动了,既然能动了,就要吃东西,这时候《子不语》里面的僵尸形象就开始出现了。
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其实没有那么古老,很多风俗的形成都是来自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小说家。我们通常都知道志怪小说开始风靡的时期就是明朝,因为印刷术的改进,大量民间故事开始写进小说,进行艺术的在加工,通过小说的传播又形成全新的民间故事,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如《子不语》等等,再比如《封神演义》的存在,是直接颠覆了很多人的神仙体系,而《封神演义》某种意义上也融合了佛道的体系,更不要说后续的《西游记》了。
所以,现在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很多神话传说,比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加工的历史故事,他们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原型,只是没有那么夸张,也没有那么离谱,只是通过不断的传播、文化交融、理念交融,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样。
比如我们东方的僵尸,从最开始的旱魃形象,到后来的白毛僵尸形象,再到现在青面獠牙的僵尸电影形象,他们与人互动的方式、生存的方式其实一直跟当时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变化。说不定,未来世界的僵尸电影,会变成一个外星人的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