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发回重审的案子,当事人能不能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

房产小哥赵玉涛 2025-03-21 13:49:18
一、法律分析1.发回重审程序中变更诉讼请求的合法性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43条(现行法第146条):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反驳或提起反诉。《民诉法解释》第251条:发回重审的案件,当事人可以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裁判逻辑: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发回重审是对案件的重新审理,原审裁判已被撤销,当事人回归初始诉讼地位。因此,允许其根据案件进展调整诉讼请求,符合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自由处分)和辩论原则(围绕新请求展开对抗)。程序上不因原审的诉讼行为限制当事人的权利。2.重审法院的审理范围与程序要求审理范围:法院需围绕变更后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不得受原审中当事人自认、证据提交等行为的约束。例外:若当事人明确认可原审已查明的无争议事实,可简化审理(需记录在卷)。程序要求:法院需重新指定举证期限、组织质证与辩论,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不得直接援引原审裁判中的事实认定或法律结论。二、与同类案件的对比分析

对比维度

本案(变更诉讼请求案)

前案1(未经质证移送鉴定案)

前案2(复印件证据案)

核心问题

程序权利行使(诉讼请求变更)

程序违法(未质证即移送鉴定材料)

证据形式瑕疵(复印件的证明力)

法律价值侧重

保障当事人处分权与程序灵活性

严守程序正义(质证义务)

追求实体公正(综合证据认定事实)

法院审查重心

变更请求的合法性及审理范围

程序合法性(质证程序是否履行)

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及举证责任分配

实务风险提示

未及时应对变更请求可能导致被动

程序违法直接导致裁判被撤销

举证不力将承担不利后果

三、实务启示1.对当事人的策略建议变更诉讼请求的时机:在重审一审程序中尽早提出变更,避免因拖延被法院视为滥用程序;新增请求需与原审事实基础相关(如合同纠纷中新增损失赔偿)。应对对方变更请求:立即申请延长答辩期,要求法院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对新增请求提出管辖权异议(若涉及管辖变动);补充举证或申请法院调查取证,针对新请求构建抗辩。2.对法院的审理要求程序保障义务:释明变更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避免当事人因误解权利而失权;重新组织证据交换、质证及辩论,确保程序公正。事实认定规则:原审中已确认的无争议事实,若当事人未提出异议,可直接采纳;对当事人新提出的事实争议,需重新审查并独立认定。3.典型案例风险防范原告方:变更请求需评估证据充分性,避免因请求不当导致败诉;若原审因证据不足败诉,可借重审补充关键证据(如新发现的合同附件)。被告方:警惕原告通过变更请求扩大利益(如提高索赔金额);可针对新请求提出反诉或抵销抗辩(如主张对方违约)。四、典型案例参照支持变更请求的类案:(2021)最高法民再12号:重审中新增利息请求获支持;(2020)最高法民终482号:变更合同效力认定请求,法院重新审理。限制变更请求的情形:(2019)最高法民申5678号:新增与本案无关的请求,法院不予准许。五、总结

本案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发回重审程序的**“归零”性质**——原审裁判被撤销后,案件回归“未决状态”,当事人享有与一审相同的程序权利。实务中需注意以下要点:

变更请求的合法性:充分利用重审程序调整诉讼策略,但不得滥用权利拖延诉讼;法院的审理边界:重审法院需独立审查新请求,不得受原审事实或行为的约束;程序与实体的平衡:在保障当事人处分权的同时,防止诉讼突袭,确保双方攻防平等。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