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来源于学校的过度自信。
一部分是国家强制规定,剩下的就是学校过度自信。
现在大学中确实开设了不少水课。
但究竟是课程性质水?课程内容水?还是老师讲得水?
其实许多大学生不一定有能力判别。
比如课程性质水。公共必修课中有大量思政课。无论学生喜不喜欢,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学校丶教师无权改变。
也有一些通识选修课。本意是开拓学生知识面,比如让理工科专业了解一点文丶体丶美知识。
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只混学分。
教师教得又不是本专业学生,乐得放水,不少沦为水课。

又如课程内容水。我国各专业,强调有系统的培养方案,3~5年甚至更久才修改。
再如教师授课水。部分课程干货满满,教师讲授精彩纷呈,堪称精品佳作。
而另一类则内容空洞,教学平淡无奇,实属平庸之选。这两类课程往往一目了然。
还存在着两种较为隐晦的课程类型:一种是课程内容充实但讲授风格略显枯燥,另一种则是既无深度又充斥着教师的自我吹嘘。
初学者往往偏爱后者,因其娱乐性较强,而进阶学习者则深知前者的长远价值所在。
国家教育制度与教学大纲非学生所能轻易更改,且遇到既专业又擅长教学的老师本就是小概率事件,即便在顶尖学府也难以确保每门课程都是精品。
对于那些就读于92院校或优质双非一本高校的学生而言,
至少要选择那些内容丰富、讲解生动的课程,逐步适应那些虽扎实却稍显沉闷的课程。
至于那些缺乏实质内容的课程,不妨将其视为一种调节,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学或是阅读一些轻松的书籍。
当前国内多数大学生的能力似乎仅足以应对较为基础、内容浅显的课程。
一节充实而深入的课程往往要求学生付出巨大努力,这种努力程度有时甚至超越了教师的投入。
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普遍匮乏。

这样的阅读量与学生的辛勤付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水课”成为了师生间某种无奈的共鸣。
当前国内大学中充斥着众多单调乏味的课程。领导层无故设置这类课程,教师则依赖陈旧的课件进行授课,考试方式和题目类型多年不变。
在这些问题背后,虽然领导、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应承担主要责任,但学生自身也难辞其咎。
不明真相的民众常常误以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给大学教师创造机遇。
即便存在这种考量,它也并非核心所在。
真正关键的部分实际上是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洗脑。
中国的公立高校在社会市场中宛如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
本质上,高校作为机关单位,其服务对象是上级主管部门,而非社会需求。
部分学校虽然表面上进行社会调研,看似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又有哪家企业具备对某个校长或是某位书记晋升的影响力呢?
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去顾及企业的诉求呢?

他们希望培养出认同其价值观的毕业生,又有何不妥?
在公司工作,你难道不认同老板的价值观吗?不做老板交代的事吗?
为了培养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学生,所谓的“水课”自然应运而生。
站在高校的立场,上级交代的任务必须全力以赴,还要干得出色。
不仅中国大学存在水课现象,美国大学亦是如此。
在美国,有社会学家指出,大学更是一个筛选人才的场所,而非单纯的人才培养之地。
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才筛选过程。
那些缺乏意义且枯燥无味的水课,同样能够筛出具有坚定意志和毅力的学生,这些人在未来面对社会上乏味的工作时,也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
大多数时候不是课水,而是老师水。
这实在是无奈之举,教师的职称与其教学水平并无直接关联。
有的教师授课出色,却仍只是助教。
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初中大相径庭。

大学里的学业课业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原因>老师的原因>课程的原因>专业的原因>大学的原因。
确实,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和学校的水平存在不足,然而有些课程却是必须开设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些绵薄之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所认为的浪费社会资源。
例如,你考入了某所院校的某个系,但这个系的水平却相对较低,因此提供了许多所谓的“水课”。
然而,如果这些课程不开,这个专业可能就不存在,你也就可能无法考上这所学校。
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学校有“水课”,才使得那些对“水课”有所不满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否则的话,他们根本无法进入这所学校。
你应该感激那些“水课”,因为它们让你拥有了一张能够与他人竞争的文凭。
搞八股文不是为了取士。
是为了皓首穷经。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