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美国航天飞行器可重复利用100次,中国用1次就报废

牛牛不吃草吖 2024-12-12 14:53:07

在航天领域,先进的飞行器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可美国的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100次,而中国的飞船却是“一次性”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落后了?

中国日报:美国航天飞机的30年

中美航天发展的不同路径(第一段)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当时,苏联人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成为了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而美国人也紧随其后,先后实现了载人绕月、登月等壮举。1981年4月,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升空,开启了美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它不仅可以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还能将卫星送入轨道,执行空间实验等多种任务。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像飞机一样返回地球,并且可以多次使用,大大降低了航天发射的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从零开始发展航天技术。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研制了东风系列导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有限,要研制像美国航天飞机那样复杂的航天器,难度很大。

况且,航天飞机对发射场和回收场的要求极高,而中国当时在这方面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综合考虑技术难度、经济成本和国情需求等因素,中国最终选择了研制载人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

信息来源:

京报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利弊权衡(第二段)

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曾经让人们对太空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飞机这条道路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航天飞机的研制和运营成本极其高昂。这其中包括了研发费用、制造费用、发射费用、维护费用等各个方面,平均下来,每次航天飞机发射的成本高达4.5亿美元,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即使是在航天飞机运营的鼎盛时期,美国国会也多次质疑其成本效益,认为它更像是一个“太空白象”。

其次,航天飞机的维护和保养也非常复杂,每次飞行后,航天飞机都需要经过详细的检查和维修,更换损耗的部件,重新填充燃料。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航天飞机的结构非常复杂,许多关键部件如热防护瓦片等都容易损坏,维修起来难度很大。

这导致航天飞机的实际使用效率远低于预期,发射频率也难以提高。

不仅如此,航天飞机的安全性也一直备受质疑,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各种安全因素,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发生了多起事故。

经过反复权衡,美国最终决定退役航天飞机,转而发展更加经济、安全的航天器。

2011年,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

在此之后,美国开始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同时加快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步伐。

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发展又是如何起来的呢?

百度百科:美国航天飞机

中国航天的发展策略(第三段)

面对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深刻认识到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技术、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切合国情的发展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航天秉持了一些鲜明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中国航天坚持把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载人航天关乎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神舟飞船从研制伊始就严格按照载人航天的标准要求,对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序都进行反复测试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其次,中国航天采取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由于起步较晚,中国航天在许多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不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遵循航天活动的客观规律,扎实推进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目标,神舟飞船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飞船的总体设计到关键部件的制造,再到地面测控系统的建设,中国航天人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正是有了这些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中国航天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中国航天的创新与未来(第四段)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航天技术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加速交叉融合,正在催生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航天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路谋划未来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航天的创新动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传统领域,我们正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载荷能力,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建造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推动载人登月工程。

在前沿领域,我们也在积极布局,探索空天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运载系统等颠覆性技术,这些创新举措无不彰显着中国航天不甘人后、奋力追梦的进取精神。

当然,伴随创新而来的往往也有质疑的声音。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外个别媒体和人士开始对中国航天的创新能力表示怀疑,甚至诬称中国“抄袭”、“盗取”外国技术。

诚然,中国航天也在积极探索可重复使用技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就采用了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设计,其一子级可以在发射后利用自身动力返回地面,经过简单的维护就可以再次使用。

再比如,新一代载人飞船也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计,具备了更大的载荷能力和更长的在轨驻留时间。

但这些创新都是建立在中国航天多年技术积累和自主研发的基础之上,绝非简单的模仿和抄袭。

结语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还有更加宏伟的目标,按照规划,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立月球科研站。

到2045年前后,中国将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开启行星探测新篇章,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可重复使用技术、核心部件国产化、新型燃料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

中国航天人正在为此而不懈努力,以自主创新的实际行动,不断刷新着世界航天的新高度。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牛牛不吃草吖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