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缘史记 2025-03-22 09:47:36
前言

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好多儿子都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那场面可惨烈了。后来康熙一驾崩,雍正就继位了。不过,雍正继位这事儿,民间可是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阿哥雍正把康熙的传位遗诏给篡改了。康熙原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就把那个“十”字改成“于”字了,这么一改就成了“传位于四子”,然后就篡夺了皇位。

康熙遗诏一公开亮相,这种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瞧,清朝开国之后那些皇位传承的事儿,在康熙继位之前,就没形成一种统一又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要换人了,那都会引发特别惨烈的明争暗斗。

康熙当上皇帝之后,打算搞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可他两次把太子给废了,这么一来,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还是不明确。这就是为啥雍正登基之后会被那么多人猜疑的根本原因了。

【清朝前期传位制度和康熙两废太子】

女真这个势力,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在辽东崭露头角的。女真人,那可是从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来的渔猎民族。他们才刚刚告别蛮荒时代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建立起规范又严密的政治体制,所以,早期的女真就是一种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式。

女真势力不断强大的时候,清太祖努尔哈赤把女真所有部落都给统一了,就在这期间,女真的八旗制度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八旗属于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每个旗的旗主,这些旗主也被叫做八和硕贝勒。在建立八旗的时候,大家的利益都是平均分配的,彼此没有统一的隶属关系,都只听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话。

在八旗体制刚形成的时候,整个女真势力里,努尔哈赤是最高领袖,他的地位那是坚如磐石,谁也撼动不了。

清太祖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女真政权里四大贝勒的实力可强了。大贝勒是代善,二贝勒是阿敏,三贝勒是莽古尔泰,四贝勒是皇太极。这四个贝勒当中,皇太极这人做事挺稳当的,人也机灵,对汉文化还挺懂。

在四大贝勒里,清太祖努尔哈赤最看重四贝勒皇太极。可是,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一直就没把皇位继承制度给明确下来。1626年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那可是经过一番特别激烈、特别残酷的争斗,这才继承了汗位。皇太极在位的时候,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慢慢把三大贝勒的权力给削弱了。到了1636年,皇太极被尊称为皇帝了,定了国号叫大清,还把年号改成了崇德,这就代表着清朝皇权开始出现。

1643年的时候,皇太极冷不丁就病逝了。他活着的时候可没设立储君,满清政权也没有个正规的建储制度。就这么着,为了满清最高权力的传承,一场血雨腥风又开始了。

皇太极一死,各方势力就又提出得搞汗位推选制度。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皇位争得那叫一个激烈,这可让满清政权一度有了很严重的分裂危险。

在这危急时刻,女真的贵族们权衡了好多方面的情况,最后在皇太极五宫后妃生的孩子里,长子福临当上了皇位继承人,他就是顺治帝。顺治能继位,他的母亲孝庄可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是顺治帝。在他当政期间,八旗王公的权势被渐渐削弱,清朝的皇权得以进一步巩固。1661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的时候,顺治帝因为天花离世。皇位继承人是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他就是康熙皇帝。

清朝前期,一直就没形成那种统一又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要交替的时候,都会引发特别惨烈的明争暗斗。打从康熙皇帝继位起,汗位推选制就彻底玩完了,这汗位推选制开始朝着嫡长子皇位继承制转变了。

康熙那可真是有着雄才大略!他平定了三藩之乱,还把台湾给收复了。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康熙算是非常杰出的一位皇帝了。康熙深切地感受到清朝前期没有稳定皇位传承制度的种种坏处,于是他就吸收了中原的传统文化,打算施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好让清朝的皇位能够稳稳当当地传承下去。

所以,早在1675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末的时候,康熙帝就把嫡长子胤礽立成太子了。这可是清朝皇帝头一回在活着的时候就明确了储君人选。要是胤礽就这么按部就班地继承皇位,那清朝皇位继承混乱的历史就该画上句号了。可谁能想到,胤礽最后还是把康熙帝给得罪了,失了康熙帝的欢心。

胤礽老早就被确定为皇太子了,朝中好多大臣都追捧他。为啥?大家都想跟太子处好关系,盼着以后新君登基了,自己还能过上好日子。在众人围着奉承的情况下,胤礽这个皇太子变得骄横起来了,还偷偷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最后惹得康熙帝不高兴,还对他警觉起来了。

1708年,这一年是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当时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他下诏把皇太子胤礽给废黜了。为啥?就因为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从康熙第一次立胤礽当太子起,到这时候已经过了三十多年。

原本已经确定好了的储君之位突然有了变化,这就使得康熙帝的好多儿子都惦记上皇位了。于是,在康熙帝还活着的时候,清朝的那些阿哥就为了皇位争来争去的。

康熙的嫡长子、正宫所生的头一个儿子是被废的皇太子胤礽,不过他可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他是康熙的二儿子,康熙的庶长子、大阿哥胤禔就比他大。

大阿哥胤禔向来不被康熙喜欢,他心里明白自己没希望继承皇位。八阿哥胤禩,小时候是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养大的,他俩感情很不错。于是大阿哥就和八阿哥胤禩结成了同盟。大阿哥向康熙举荐八阿哥胤禩,他的理由是“术士张明德曾经说胤禩必定大富大贵”,而且还主动说要代父杀掉胤礽。

大阿哥这么做,结果却事与愿违。康熙对他失望透顶,狠狠地训斥了他,而且还对八阿哥胤禩处处提防。

后来,三阿哥胤祉又把大阿哥找别人用巫术去诅咒胤礽这事儿给揭发出来了,这可把康熙气得不轻。康熙一气之下就把大阿哥给圈禁起来了,也因为这个开始讨厌八阿哥胤禩了。

康熙这一通折腾之后又改变了想法。1709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的三月,再次把胤礽立为皇太子,让他又有了储君的地位。

可没过多长时间,康熙就又猜疑胤礽跟朝中的那些重臣搞结党营私那一套了。在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九月,康熙又一次下诏书把皇太子给废了。

嘿,这就是特有名的康熙两废太子的事儿。胤礽被废了两次之后,就在紫禁城里一直被软禁着,直到去世,不过生活上的待遇还算不错。

【雍正继位的种种传言】

两回废掉太子之后,之前告发胤礽的三阿哥胤祉,瞅见胤礽落得这么个结果,就主动不参与竞争,想着保住自己,这时候清朝皇位的争夺者就变成了一母同胞的两兄弟,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胤禛一开始是太子党,一直都力挺胤礽。太子头一回被废的时候,他还敢为胤礽讲好话。可胤礽再次被废以后,胤禛瞅见胤礽再也没机会东山再起了,就着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康熙跟前展露自己的能耐,惦记着储君的位子。

这时候,八阿哥胤禩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当成跟班,八爷党在朝廷里的势力可老有影响力了。不过,之前太子废了又立、立了又废这一堆折腾事儿,让八阿哥胤禩没机会去争太子这个位子了,他就改成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了。

康熙晚年那时候,朝廷里大伙普遍觉得有希望当太子的,也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俩人了。可是康熙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明明白白地把他俩当中的一个立成太子,就这么着,这俩人的争斗一直持续到康熙驾崩为止。

康熙驾崩之后,皇位最后由四阿哥胤禛给继承了,他就是雍正皇帝。不过,他到底是咋登上皇帝这个位子的,那说法可太多。是照着遗诏合法继位的,还是偷偷改了遗书才当上皇帝的,到现在各种各样的说法还在传着。

清朝官方有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四阿哥胤禛被派去代皇帝祭祀南郊。

那时候,康熙帝生了病,在畅春园里调养身体。不过,他还是能够稳稳地“静摄”政权,把所有事情都掌控得好好的。四阿哥胤禛就想在康熙帝身边伺候着,可祭天这事儿太重要了,康熙帝就吩咐他,不准离开。

到了11月13日的时候,康熙帝的病情一下子就严重起来了,没办法,只好打破常规,把四阿哥胤禛叫到畅春园这边来。

在胤禛还没到的时候,御前侍候的是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还有理藩院尚书隆科多。

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帝对他们讲:四皇子胤禛这人品德超棒,可以继承皇位,承接大统。

这时候,别的皇子都在外面等着旨意。

胤禛到了康熙跟前,康熙说自己病情越来越糟了。胤禛一听,一下子就晕倒在地上,那心里的难受劲儿就像要了命似的。

当天晚上戌时,康熙帝驾崩了,隆科多就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帝了。

瞧,按照清朝官方记载的那些情况来讲,雍正帝继位是符合法理的。可好多文人分析起来,雍正继位这事,到处都是疑点。在民间,一直都传着他是篡位这种非法继位的说法。

后世的人,根据康熙行程之后的身体状况来分析,康熙六十一年八、九月的时候,他到热河去打猎了,十月份就回宫了,他的身体一直都挺不错的。

那时候,康熙就只是得了个感冒,胤禛要么自己去,要么派人去问安,康熙每次的回答都是“朕的身体稍微好了些”。就从这情况来讲,当时康熙的身体没什么大病,还没到“去世”的时候。

可是,康熙在病情越来越糟的时候突然就驾崩了。病情咋发展得这么快,这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而且,从康熙病得很重到雍正继位,这中间的时间特别短,这就更让大家忍不住瞎想了。

那时候,十四阿哥胤禵可是抚远大将军,正在遥远的边疆打仗。他手里可是握着兵权的,好多人就觉得康熙皇帝有心栽培他。于是,就有传闻说,康熙打算等十四阿哥胤禵立下军功回到朝廷的时候,就把他立为太子。

后人猜测,大概是四阿哥胤禛听信了十四阿哥可能继位的传闻,觉得自己没希望登上皇位了。然后,瞅准了机会,就和隆科多这些人勾结起来,把康熙帝跟外界的联系都给控制住了,还谋害了康熙,把诏书给篡改了,就这么把皇位给篡夺了。

有人还说,从当时的记载里查到,康熙生病之后在畅春园养病。这时候,四皇子胤禛给康熙送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这碗参汤后没多久就死了。就因为这个事儿,有人就怀疑胤禛送的参汤有问题,是他下毒害死了康熙。

其实,康熙挺懂医术的,他活着的时候可不怎么爱吃人参。康熙的《起居注》里都有记录,他觉得人参适合南方人,北方人吃可就不合适。

康熙都不喜欢人参,那雍正怎么可能专门进献参汤?很明显,这种说法根本就不靠谱。

在雍正继位的传言里,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修改遗诏这一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康熙早就立下遗诏了,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这诏书就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但是,那诏书被四阿哥胤禛和他的那些死党给篡改了。他们把原本要传给十四阿哥的,那个“十”字,硬是改成了“于”字,就这么着,把本应该是十四阿哥的皇位给篡夺去了。

这种说法情节曲折,在老百姓里流传得可广了,特别受大家欢迎。后来好多清宫戏都把这个说法加以发扬,在民间,这差不多就成了雍正继位的权威说法。

但这种说法压根就站不住脚,你看看雍正继位的真正诏书,就能发现这种说法有多荒唐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存着康熙传位的遗诏,这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这人品德行特别好,跟我很像,肯定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让他接着我当皇帝……”

清朝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后来公之于众了,这下民间说雍正篡改诏书才继位的传言就自己站不住脚。

有一种说法是把“十”改成“于”字。要知道,“于”是简体字,可在清朝的时候,简体字还没出现。繁体里“于”是写成“於”的,想毫无破绽地把“十”改成“於”,那根本就做不到。

在清朝,“十四皇子”这种叫法是不对的,得叫“皇十四子”。可要是写成“皇十四子”,遗诏就没办法改了。再说了,诏书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写的,在满文和蒙文里,“十”就算想改成“于”,那也改不了。

既然篡改诏书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有人觉得,康熙帝原本是打算让十四子来继承皇位的。但是在康熙帝快不行的时候,十四皇子正在遥远的边疆。要是把他召回来再宣布诏书,皇位很可能就会出现纠纷和变数,没办法,只好传给雍正了。

其实,四皇子胤禛自从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了亲王之后,他在皇子里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他前前后后一共参与了二十二次祭祀活动,这可比其他皇子参与的次数都要多。

另外,康熙可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了,对他那是宠爱得不行。康熙把皇位传给胤禛,这可不是偶然的事儿。为啥民间有那么多传言?说到底,还是因为清朝当时皇位继承机制不稳定。

雍正当上皇帝之后,就把清朝之前那些皇帝的教训都给吸取了。为啥?就是为了不让兄弟之间再因为抢夺皇位搞出那些惨事来。所以,清朝就不再公开立太子,改成秘密建储这个制度。

皇帝确定好继位的人选之后,就会写诏书,然后把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皇帝自己还会私下准备一份。等到皇帝去世以后,御前大臣得把这两份遗诏都拿出来,当场核对没有差错,这样才能宣布谁是继承人。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在秘密建储制度出现后才算是真正稳定了下来。

1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