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80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他又痛哭

白云史话有记录 2024-01-05 04:50:08
前言

左良玉,一个身居重要军职、手握80万重兵的关键人物,他的决策在崇祯朝末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崇祯朝陷入危机,国家岌岌可危之际,左良玉居然数次置若罔闻崇祯的求救,这一段历史反差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国家亡于乱世之际,左良玉的冷漠与沉默成为历史的一大谜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亡国之痛降临时,左良玉竟然以痛哭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这种戏剧性的反转,使左良玉成为历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

孤儿命运,练就无畏之志

在战乱频繁的十六世纪末,左良玉降生在明朝边疆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他的父母很早就因战乱离他而去,从小饱受战乱的创伤。这个过早离开父母的孩子,被同样死里逃生的叔父带走抚养长大。但是接踵而至的儿时记忆,却几乎就是属于围城与动荡。

面对宿命似乎注定要弥写的苦难,左良玉不曾丧失自己的勇气。他崇尚武力,自幼年就羡慕壮丁们在征战中闯荡的冒险生活。每逢村中老者讲述战争的往事与英雄事迹,总是一派稚气的左良玉也会听得入迷,声声「好像」作为最赤诚的期盼。

从小缺乏恰当的教育,但战争给予他的,却是最直接的历练。被迫适应动荡的生存环境,磨练出左良玉坚韧而狡黠的性格。他很早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军事天赋,对兵法的理解日益深刻。一时间,左良玉的勇武威风,甚至在村中的小伙子中传为佳话。

对这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人们既惴惴,又隐隐由衷地佩服。但真正在左良玉心中燃烧的,其实是一个凌驾于平凡的雄心。他渴望能够像从前村里老人讲起的那些将领一样,指挥千军万马,为边陲惩治来犯之敌。只要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便觉得自己可以超脱出低微的命运,不再被时间的苦难所掣肘。

蜀中少年得志,开天壤之路

在左良玉二十五岁那年,明朝失守蜀地。一场大溃败之后,明军于蜀中仓促投降。逃亡在外的边将刘湘,率余部在山中苟延残喘。

正是在这危急的关头,刘湘见识到了左良玉的才华。这个将领族人众叛亲离、步步为营的时候,左良玉率领一支新练的小部队前来投奔,附体展现的果敢与机变,让刘湘大为赞赏。战局转危为安后,刘湘正式任命左良玉为副将,开始了他逐步崛起的军事生涯。

左良玉率领一支不起眼的山野之师,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他训练有素的麾下新军,打法简洁利落、进退有度。在几场小战役中屡建奇功,更令人刮目的是左良玉在战略上的灵活运用。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他总能巧妙调度,或围或击,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成为刘湘麾下的得力猛将。西南战局因他的活跃而渐趋稳定,这位少年英雄也在军中小有盛名。对于一个来自山村的穷儿,能够渐渐控制自己的命运,左良玉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与满足。他终于找到了超脱命运的舞台,这一切都像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认功无门引野心,渐与朝政为际

明军收复蜀地后,左良玉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英勇将领本应得到升赏,但他始终未得到朝廷的肯定。左良玉认为这是刘湘为自己的政绩而故意压下他功勋的结果。

一时间,仕途无成的失意开始让左良玉对朝廷疏离。他逐渐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被朝廷所忽视,这种感觉也转化为对朝政的不信任。 随着屡建战功,左良玉在部下中的人气日益高涨。对这个来自民间的英雄式人物,士兵们无不视如己出。而作为他们的领袖,左良玉也倍感自信,更加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辟一番新天地。

时间期间,左良玉在军中的实力也迅速膨胀。他开始手握自己的一支部队,麾下不少是从小跟随的死士。这让左良玉逐渐有了建立军阀实力的野心。

他变得更加自负,也更加难以捉摸。似乎从此步上了一条渐行渐远的道路。在此期间,左良玉对朝廷政策的不屑态度也日渐明显。一个曾经心怀热忱的少年将领,渐次在失意和权力寂寞中丧失了某些本真。他开始领养自己麾下的孤儿,视如己出,这像是他在重塑另一个命运,试图寻求精神救赎。历练带给左良玉成熟,却也让他的心开始变化。

权倾一方,却难容心阳

在隆庆、崇祯年间,左良玉终于得到朝廷升迁,官居副总兵,进驻湖广,统领南方十几万大军。他在这里建立了坚固的军事防线,使得农民起义在他的辖区内难以播种生根。

这位少年时期就立志边陲之功的将领,如今终于达成了收复江汉故土的宏愿。然而,隐忧也随之而至。左良玉与朝廷的关系在此时愈发复杂。他秉性骄横,长期据守一方让朝廷颇为猜忌。明廷屡次派心腹监督左良玉,而这更助长了他的疏离感。

左良玉已然成长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式人物,他迥然脱离了青年时期的理想主义。如今的他,心思缜密,行事果决,为达目的几乎可以不择手段。他的部下及麾下文武官员无不对他忌惮有加。明廷与左良玉之间也彼此戒备,关系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这位曾经心存热忱为国捐躯的将领,如今心中却再无往日的正义感。他更像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在自己的地界上极尽威严,行使比朝廷更强大的权力。历练给予他权力,却也让他的内心备受剥夺。他渴望荣耀,却难以驱散内心的阴霾。他曾经是那么忠心,现今却已难分辨自己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三次不出,一念天平

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紧急诏令各路藩镇勤王。此时的左良玉正值盛年,他麾下足足八十万大军和三十万民团。明廷对左良玉寄予厚望,希望他北上解京城之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向来视国家生死存亡如命的左良玉,这一次没有立即响应朝廷诏书。崇祯只得亲笔致书左良玉,恳请他救援京师。

左良玉当即以军情为由,婉拒了皇帝的请求。 三天后,左良玉再次收到崇祯亲笔书信催促。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也纷纷劝说左良玉出兵解围。然而这位曾经血气方刚的将领,却对这一切置若罔闻。他似乎在这最后关头,选择了背弃自己的天职。也许这一念天平般的决定,正是左良玉从一个完整的人慢慢崩塌的开始。

心断意寒,至亡方悟前非

李自成最终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的噩耗传来。这对年迈的左良玉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身负的荣誉与威望,都在这一刻灰飞烟灭。这位一手缔造军事霸业的司令,始终未能救国于水火。明明有力可回天,却偏偏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冷眼旁观。

回想往昔豪情,左良玉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不已。这个从少年时期就立志报国的人,最终却是亲手将国家推向覆灭的归宿。任凭血战的部下在京城悲惨喋血也未曾回头,这种悔意和自责让左良玉的内心几欲崩溃。

明朝的覆灭,无疑是左良玉命运的转折点。他失去了自己宏图伟业的根基,也被迫面对自己的错误决策。或许这个悲痛的时刻终于将他变回了当年那个忠心耿耿的边疆少年。他口吐鲜血痛哭不止,为逝去的岁月和自己最终的背叛而感到无比惋惜。

他不愿顺应时势,接受李自成的节度使任命,而是选择了守着一份难以名状的忠心。曾几何时,他也像他的部下那样血气方刚、视死如归。可最终兵临城下之时,他却忍心让他们白白送命。这一切的遗憾,将永远折磨左良玉所余无几的时光。

结语

左良玉的一生,既是一个英雄辉煌又坎坷的成长故事,也是命运悲情的缩影。少年时期练就的无畏之志,后来却被权力的寂寞侵蚀。

他曾经心怀天下,眼中常容万里河山。但渐渐地,野心让他迷失了本心。 权力给予他荣耀,也注定他痛苦。当明朝依靠他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清醒的左良玉一定难以想象,这也是他日后亡国的序曲。 命运弄人,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错误的时候,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每一个英雄,每一个叛徒,也许都是时代悲剧中的角色。正如左良玉的故事那样,我们无法轻易判断一个人到底是英雄或罪人,因为命运的齿轮转动时,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强加的悲欢离合中。我们唯有审视历史,才能找回属于那个时代的本真。

0 阅读:126

白云史话有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