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自寿传统

文化新视界 2025-04-10 14:02:05

某个细雨纷飞的夜晚,成都的一家小酒馆里,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正端起酒杯。

他是来自异乡的朱学东,正与他的朋友在庆祝他的58岁生日。

酒馆不大,却充满了温暖和欢声。

朱学东微微一笑,轻声说:“人生过半,我仍在这里干杯。”那一刻,他的简单话语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生活的重新思考。

50岁以后,每年生日,朱学东都会写一篇自寿文。

他的生日不止一个——有身份证上的生日,也有传统农历生日,每次他都以自己的方式回顾过去。

这不是刻意为之的仪式,而是一种与自己的对话。

他常说,这种习惯就像每年对自己的一次精神体检。

在这些文字中,他并不追求高深莫测的哲理,更多的是一种坦诚的自我审视。

这一习惯起源于他的读书经历。

有一次,他在一本书中读到了诗人赵瓯北的一句自寿诗。“为何不为自己也写一两句呢?”他心想。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心境,每篇自寿文都记录了他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

这些年,他虽未能年少得志,却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领悟生命的每个阶段。

人生选择与职业转折

有朋友问他:“你的人生似乎充满了选择?”朱学东笑笑:“哪里是选择,都是一种尝试罢了。”40年前,他在同学们努力高考的时候,却埋头在课桌下看小说。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或许是轻率的决定,但对于他,那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探索。

工作之后,他又做了更大的决策——放弃了被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追求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金饭碗”。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对名利的追逐,不如说是对内心的忠诚。

在没有退路的职业生涯中,他凭借一股不退缩的勇气不断前行。

直到某一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需要更自由的生活,便毅然离开了职场。

这种勇气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选择,也塑造了他独立的思考方式。

他说:“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但你可以选择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它。

站着不动的深刻哲理

“它们站着,只站着。但这就足够。”这是朱学东在谢默斯·希尼的诗中读到的,他很喜欢这种不动声色却意味深长的表达。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他的人生像这句诗一样安静地屹立着,即使不再年轻,不再意气风发,却仍然有种难以言喻的意味。

他常把这段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提醒自己:即使再普通的人生,只要心中有追求,无需刻意去争取别人眼中的辉煌。

这也许就是他看似平淡,但其实丰富多彩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愿意像这段诗中描述的那样,即便白发苍苍,仍然会有站立着的勇气和力量。

酒局之中的社交哲学

“我这一辈子,好像喝了不少酒。”朋友们都调侃他。

朱学东微微一笑:“喝酒不单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思考。”在各式各样的聚会中,他总能从朋友们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到生活的另一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每一次酒局都是他与外界沟通的窗口。

他并不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而是通过与朋友的对话获得了对生活的不同见解。

在热闹的酒局上,说的话也许都不贴近实际,但那种热烈之中怀揣的真诚,总能令人感到心暖。

他还常常说,挤出繁忙的日程与老朋友、小伙伴们共聚一堂,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赞赏。

在酒局上,他常常提到一个指标:能否有人请自己喝酒,成为了他判断生活状态的重要标准。

因为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无论多么难关,只要还有人记得你的真实,总不至于孤独。

结尾

回看过往,朱学东微笑道:“活到58岁,不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体味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这番话,他在生日酒席上与一众好友分享,朋友们微微点头,举杯共饮,那是一种简单却满足的惬意。

他倾注一生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与自由。

站着,凝视生活,就像那静静屹立的羽扇豆,即便不再年轻,也从未失去内心的力量。

而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他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让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变得格外笃定。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自我的探索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