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太后刘娥决定次年要身着帝王之服去大宋王朝的太庙行祭祀大典,听闻太后要穿衮服祭祀,这明显逾制,不少大臣激烈反对,但刘娥却顶住压力,还是身穿衮服在太庙祭祀了先帝。
当然此前刘娥也身穿衮服接受群臣上皇太后的尊号,但那次只是上尊号而已,但身穿衮服祭祀先帝,释放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政治信号,让群臣不得不想起唐朝的武则天旧事,深怕刘娥学武则天称帝。
宋真宗与刘娥
对于称帝,并不是没人提议过,早些年程琳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暗示刘娥称帝,刘娥看后沉默不语,随后撕碎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明确告诉群臣,自己绝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很多人都拿刘娥和武则天相比,毕竟刘娥确实穿了衮服,但穿衮服祭祀太庙不到一个月刘娥就染病,不久崩逝,所以我认为刘娥明知要还政给宋仁宗的时候穿上衮服,其实就是为了自保,维护自己身后的清誉,仅此而已。
《大宋宫词》里的刘娥穿衮服祭祀
刘娥的一生颇具传奇,二婚嫁给太子本就是天方夜谭,关键宋真宗对她信任的一辈子,宠爱了她一辈子,这份感情超出了一切。
宋真宗虽然是大宋皇帝,但在她眼里不过是自己的丈夫而已,而在丈夫离世后,她要替丈夫守住祖业,是丈夫唯一的儿子最坚强的依靠,这就是她的信念,也是她的格局。
在认识还是韩王的赵恒之前,刘娥不过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而已,十岁出头就出去赚钱谋生,成为歌伎,后被银匠龚美看中,史书没有记载刘娥嫁给龚美过的如何,但想必不会差,刘娥发迹后认他为兄长,认他为自己唯一的亲人,足以看出龚美当年对她确实不错。
繁华的汴京
刘娥和龚美都是川人,作为银匠,在后蜀的时候肯定为诸多达官显贵服务,可如今后蜀没了,曾经的都城成都已经成为大宋的一个普通城市,为了谋生,龚美带着刘娥前往汴京谋生,从未出过远门的刘娥一路上见识了不少,也体会到了民间疾苦。
汴京的繁华让他们目不暇接,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沉重的生活压力,不得已龚美选择卖掉十五岁的刘娥,但毕竟是曾经的妻子,他打算谋个好人家。
正好韩王赵恒府上缺少歌女,韩王的仆从张耆将其买下献给赵恒,此时赵恒不过十六岁,刘娥也才十五岁。
端拱元年(988年),赵恒改封襄王,而刘娥已经在王府里待了五六年,虽然深受赵恒宠爱,但却没名没分,而宋太宗听闻自己儿子居然与出身微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自然生气,要求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
不久,又为赵恒安排与宋朝开国功臣潘美联姻,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决定将刘娥藏在张耆府上,张耆是一个谨慎知趣的人,为了避嫌自己搬出去住。
而在这个时期,刘娥在一个小小的宅院里阅读了大量的书史,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人生的一次蜕变。
而这段时间,赵恒依旧时不时的出去见刘娥,为何赵恒对刘娥如此念念不忘呢?大概就是刘娥带给他的安全感。
虽然赵恒是大宋未来的皇帝,但这个太子身份却令他如履薄冰,自幼被伯父赵匡胤养在宫里的,但因为伯父和自己父亲潜在的竞争和威胁关系,赵恒在宫中相当于半个人质,过得胆战心惊。
北宋初年,朝廷内外都不得安宁
随后伯父暴卒,父亲登基,害死三叔以及伯父家的儿子们,自己大哥又在这些政治斗争中变成了精神病,废为庶人,二哥被确定继承人后又莫名其妙地猝死,可以说赵恒这些年完全是吓着长大的,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随着赵恒被立为太子,宋太宗为他安排了不少老臣,此时正是大宋重文轻武的转型时候,这些文臣将赵恒当做孩子一样,想方设法的进行管束和压制,让赵恒面临更大的压力。
恰好遇到了刘娥,刘娥的知书达理,对他的理解,成为他找到个宣泄心情的地方,也让刘娥成为赵恒身边唯一可以百分百信任以及可以依赖的人。
而刘娥早些年的经历以及这些年的书史阅读,不仅可以倾听赵恒的心声,更可以为赵恒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也让赵恒对他有了更强的心理依赖。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很快就把刘娥接到宫里,但后宫已经有了郭皇后和其他一众嫔妃,刘娥并无名分。
宋真宗时期,文臣势力进一步扩大
入宫后的刘娥无意和其他妃子争宠,众妃子也知道刘娥虽然没有名分,但知道刘娥对赵恒的作用和影响力,哪怕是受宠的杨妃,也和刘娥交好,情同姐妹,在后宫共进退。
景德元年(1004年),入宫七年的刘娥终于被封为四品美人,无父无母的她认龚美为兄,将其视为自己唯一的娘家人,龚美也自此改姓刘,宋真宗还贴心的为刘家安排了三代以上的祖宗,从此她们都有了家谱,甚至还想给龚美兵权,但被刘娥劝阻。
不过赵恒妃子众多,虽然诞下不少皇子,但都未能活到成年,就连刘娥在赵恒身边都未能诞下一男半女,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没有皇子是一件关系到国本的事情。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诞下一位皇子,刘娥为了政治目的将孩子抱走,但她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让杨妃代为共同抚养,刘娥和杨妃大概是同样的人,是一个分寸感极强,谨慎持重的人,不然她们如何会走在一起?
对于侍女李氏,同样也是如此,虽然诞下皇子,但一辈子守口如瓶,低调行事,日后出宫守陵始终没有抱怨和挑衅,大概是刘娥知晓她的为人,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她们才愿意共谋这瞒天过海的大计。
日后说起刘娥,总会围绕“狸猫换太子”之事
至于宋真宗?他也知道,但他坚决地说这个孩子是刘娥的,此生再无更改,甚至给李氏安排一个女孩儿抚养,等到刘娥临朝之时,还不忘给一个宗女的身份,而刘娥凭借皇子晋升为德妃。
宋真宗一直想立刘娥为皇后,但群臣一直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坚决反对,郭皇后去世后的几年里,宋真宗一直坚持想要立刘娥为皇后,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这一年她44岁。
哪怕到了现在,四十多岁也是一个色衰爱弛的年纪,但却依然让皇帝依赖她离不开她,大概在宋真宗眼里,刘娥是他唯一能够信任的可以托付身家性命的人,这种感情已经超过了夫妻间的伉俪情深。
或许早年精神压力大,宋真宗晚年患上精神疾病
随着宋真宗渐渐地开始有了疯病,甚至都无法处理政事,但朝廷内外却党争不断,在朝廷内外的勾心斗角中,身为妻子的刘娥承担起了替丈夫护航的使命。
虽然宋真宗晚年恍恍惚惚经常说着胡话,甚至表达对刘娥的不满,和近臣发皇后牢骚,给了群臣扳倒刘娥的机会,但宋真宗精神正常后又反悔自己说过这些事,这个情况下像不像如今的老头因为一些原因总是让老伴操心,老伴说多了,老头儿不开心发发牢骚,事后还是感情很好。
所以哪怕李迪撺掇宋真宗废后,但宋真宗却反悔自己发过牢骚,始终不承认说过这些话,甚至在疯也没吐露出刘娥抱养孩子这个惊天的大秘密,一次都没有,宋真宗自始至终,都是很疼刘娥的。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刘娥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对于掌权,她的行为不如其他临朝称制的太后,说她贪图功业?她的功绩很难说有多好,无非是保护圣躬,坚持纲纪,简单来说就是不折腾,就连年号不过两个,一个天圣,一个明道。
临朝称制
说她贪图权势,除了临死前穿了一件衮服,其余时间基本没有太多她恋权的痕迹,不还政也是因为儿子非亲生,只是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毕竟朝堂内外反对她的人可不少。
如果说迷恋亲情,但宋仁宗并非她亲生儿子,哪怕对宋仁宗足够的关爱和爱护,但感情上终究不似一般母子。
所以她到底图什么呢?早些年可能因为孤女出身,追求安稳富贵的生活,但最后,她追求的或许只是为自己丈夫守好这个家,守护丈夫留下的幼子。
放眼整个大宋,虽然她大权在握,想要什么有什么,但只有那个曾经依赖自己的丈夫才是她的,只有宋真宗才会不顾一切阻力将自己最好的都给了她,她内心唯一不能辜负的,就是丈夫的爱。
同为临朝称制,她只是以妻子的身份替丈夫守家而已,没有如武则天一样为了帝位不顾一切,也没有动辄杀人,大搞平衡,唯一处死的只有一个威胁她和宋真宗安全的宦官周怀政,其余的如丁谓、寇准这些天天声讨她的人她是一个没处理。
北宋文臣寇准
“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这大概就是对刘娥最好的评价了吧!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刘娥自知时日无多,快要去陪伴自己的丈夫了,这些年来她也累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可能就是宋仁宗以及龚美留下的子嗣了。
她也知道,自己死后反对她的人很快就会挑明皇帝身世,会牵连自己的声望以及刘家,于是她决定自污,趁活着的时候逼迫百官站队,最好的方法就是穿衮服去祭祀太庙。
以自己现在的威望,足以突破礼法界限和舆论阻力,逼迫让宋仁宗和百官们一起表态,一旦他们迎合自己穿衮服哪怕是默许,就是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政治捆绑,有利于自己身后刘家的安稳,哪怕日后挑明皇帝身世,足以让一批大臣沾上能够在她死后被牵连清算“污点”和“标签”。
但刘娥也清楚政治红线在哪里,她没有真正去触碰,更没有威胁皇权和相权,可以说刘娥晚年穿衮服更多的是处于政治考量的运作,是一次完美的保身后的政治手段。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穿衮服的次月刘娥染病,临终前,她用尽最后的力气试图扯下身上的衮服,她不想穿着这身衣服去见她的爱人,不久刘娥病逝,她终于可以去陪伴自己的丈夫了。
她终于可以去陪伴自己的丈夫了
刘娥病逝后局势果然如她所料,十余年一直称病不朝的八王爷赵元俨立马向宋仁宗进言,告诉宋仁宗的身世,宋仁宗果然悲怒,以为刘娥害死自己生母,连忙下令包围了刘氏亲眷的府邸,却发现自己逝去的生母以水银养护,面色如生,且被刘娥以厚礼下葬。
宋仁宗得知后哭着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以示自责,并且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临朝时期的往事妄加议论,将赵元俨的女儿嫁给龚美幼子,维护刘家的安稳,也维护了刘娥的声誉。
后人只知道刘娥“狸猫换太子”之事,却忽略刘娥与宋真宗亲密无间的感情,刘娥一生的传奇最大的根源就是在于赵恒对她的长情,而她也用自己的一生却回报自己的丈夫,至始至终,都是如此。
麻烦不要再和我提刘娥和武则天,她们两个受不受宠,你比我更清楚,我没在外面把事实说出来,是给你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