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说出一个秘密,揭开了杨虎城一家被杀的真相

琦琦评过 2025-04-25 08:24:57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民国这段近代史中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其中有一对父子名气非常大,他们就是“张家父子”,张作霖和张学良。

张作霖作为老帅,曾将日本人耍得团团转,儿子张学良也策划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回顾他们父子的一生就不难发现,张作霖留给儿子最宝贵的不是权利,而是那颗爱国的心。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他与杨虎城一起策划了“西安事变”,只可惜这件事情之后,他们二人的结局都并不是太好,对于“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你了解多少呢?

张学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太多起伏与跌宕,在他出生以后不久生母就因病离世,也正因如此,幼年时期的张学良才能和姐姐弟弟一起被接回父亲家中。

张作霖非常看重长子,加之发家时,张学良的母亲也尽力帮衬,因此面对她的离世,张作霖心中也充满了愧疚,对张学良的栽培就更加重视了。

张学良在历史中有不少“特别”的称呼,“汉卿、双喜、小六子”等等都是他的小名,其中不少人还曾听过“嫁人莫嫁张汉卿”这句话。

其中的“张汉卿”指的就是张学良,张学良的一生中有功有过,面对国家动荡,他与杨虎城将军一起策划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完成“国共二次合作”。

在抗日精神上张学良的这个做法也无疑是给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然而这样的功绩在他曾下令所说的“不抵抗”面前,就显得有些微乎其微了。

在张作霖还未离世前,张学良的生活几乎是不用操心太多的,无论面对多少风浪,做父亲的都会替他扛下来。

不仅如此于凤至在嫁给他之后,也把自己的钱财贴补了许多,张学良的生活还是非常富足的,然后在“皇姑屯”事件发生之后,张学良就“被迫”长大。

在懵懂中接受了东北安保军总司令的职位,虽说失去了父亲的照顾,但是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面对日寇的“糖衣炮弹”他没有妥协,而是用“东北易帜”的方式,去表明了自己抗日的决心。

他的这一行为,也是初步完成了祖国统一的设想,让日寇的阴谋被摧毁,不过即便是投靠了蒋介石,在许多事情上,张学良却和他保持着不同的见解。

尤其是在“国共合作”的这件事情上,面对日寇的侵袭,张学良极力想要促进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外敌的侵袭。

然而蒋介石却迟迟不肯同意此事,无奈之下,张学良也只得发起“兵变”,与杨虎城将军一起,策划了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兵变并不是突发奇想,在此之前张学良就曾多次进言,希望蒋介石能够考虑国家大局,以百姓安全为主要考量,只可惜蒋介石没能听懂张学良的“言外之意”。

那么张学良又是为何会想到促进国共合作呢?

其实这也是基于他曾下过的一次命令,“不抵抗”政策让他曾丧失了管理东北的权利以及在河北的地盘,十几万大军一瞬间变得无依无靠。

在近代史中有许多传闻都是充满了“误导性”,其中关于是谁下令“不抵抗”政策就是其中之一,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蒋介石下的命令,张学良只是服从。

奈何在张学良年迈之后一次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不抵抗命令并不是中央或者蒋介石直接下达的,而是他本人亲自下的命令。

记者在听到这些话以后也拿出了“证据”,表示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将那份写有“不抵抗”的密电拿去了美国。

张学良得知此事以后就表示绝不可能,并坦言称于凤至从不参与政治,关于这些她也并不清楚,从侧面再次解释了“不抵抗命令”是他下达的真实性。

正因如此张学良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不少人都笑称,老帅宁死不与日寇为伍,儿子却带着十几万东北军不抵抗灰溜溜的走了。

这样的差距也让世人非常寒心,然而回看张学良的一生,他曾做过的事并不全是坏的,不抵抗也只是他在抗战过程中犯下的一次比较“严重的错误”。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张学良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弥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安事变”,之所以要发起这次“兵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国共两党能够共同退敌。

不仅如此在“东北易帜”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张学良想要祖国统一的决心,他曾表示之所以愿意选择蒋介石,就是为了中国能够尽早实现统一。

如果当时他选择的是其他军阀,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或许还要僵持许久,由此可见“东北易帜”选择了蒋介石也是张学良做的非常正确的决定。

只可惜,随着权利的加深,蒋介石的内心也产生了变化,他想要在赶走日寇的同时,将国民党变成中国唯一的“政党”。

也正因如此,他忽略了张学良最初选择他的原因,张学良本就不希望产生内战,从而去消耗国内的抗日资源。

可偏偏蒋介石却派他去西北“剿共”,也是在到达西安之后张学良认识了杨虎城,这位同样具有爱国之心的忠勇将军。

两人在短暂的相处后,张学良也改变了最初认为杨虎城是“草莽老粗”的看法,开始向他袒露自己的心扉。

其中一句“倦于内战”让两颗爱国之心碰撞在了一起,杨虎城当即就表示应该像蒋介石进言,早日结束剿共内耗的局面,两党应互相支持,共同结束日寇占领中国的局面。

两人有了初步的共识之后,张学良就于1936年12月2日只身前往了洛阳,准备“劝谏”蒋介石,或许最初他还抱有一丝希望,但与蒋介石沟通争执以后,张学良就明白他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

在蒋介石看来,共产党就是“匪”,在他心中,“剿匪”比抗日更加重要,一句“匪不剿完,决不抗日”将张学良从期盼中拉回了现实。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的这种想法就是妄图“拥兵自固”,和曾经想要一统天下,实现一家独大的袁世凯、张宗昌等人没有任何区别。

此次的“劝谏”以失败告终,回到西安之后,张学良也与杨虎城开始商量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有效且快速的方法让蒋介石同意合作。

两人想到的办法就是“武力扣蒋”,在蒋介石前往西安以后,将他直接扣下,并且借此机会让蒋介石亲自下令,上演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为了确保此次计划的完美实施,杨虎城还曾亲自部署了控制西安的军事活动,不仅如此还率领部众进行了多次演习。

而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也开始策应杨虎城,将蒋介石安置在西安城内的武装力量和国府大员全部抓在了一起,就连蒋介石的心腹陈诚也在抓捕名单当中。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兵变正式拉开了帷幕,东北军冲进了蒋介石的行营中,本以为能够将其活捉,但在卧室里仅仅只发现了衣服和假牙。

通过床上的余温判断蒋介石还没有走远,因此当即就对周遭展开了搜捕,最终在后山上找到了冻得发抖的蒋介石。

蒋介石在得知此事是由张学良,杨虎城策划时也十分气恼,即便已经成为了“阶下囚”,可他仍然不愿意签署“停止内战”的条例。

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杨虎城就提议让共产党来进行谈判,也正因如此,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成立了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进行谈判。

宋美龄也因为担忧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因此还书信一封让特使端纳带给了蒋介石,有了夫人的信蒋介石也放心了许多。

当即就下令表示停止轰炸西安,不过在最终谈判时他也表示,自己决不出面,除此外所有的协定他仅仅只是以领袖担保,但绝不签字。

不仅如此,所有的协定还必须要等他回到南京以后才执行生效,不得不说这也能看出来蒋介石的确是一位非常“狡猾”的人。

“西安事变”最终还是成功了,国共两党也展开了二次合作,张学良和杨虎城也在此事上做出了极大地努力和贡献。

只是世人不知道的事,此次事件并不是张学良主导的,只因他的名气更大,所以产生了误解,张学良在晚年时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1991年张学良接受采访,他表示“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角不是他而是杨虎城,只因名义上是他,所以最后他付了主要责任。

这个尘封在内心中已久的秘密,终于在晚年时期说了出来,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之心。

不过尽管“西安事变”顺利进行,可两位主导者的命运却也因此发生了转变,在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张学良就被囚禁起来。

而这一囚禁就是几十年,他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将领变成了行动缓慢的暮年老人,而杨虎城虽说在那时得到了东北军的指挥权,但却在1949年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可以说蒋介石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们二人,两人的爱国忠勇之心,最终也没能获得好的结局。

虽说“西安事变”距离我们已经有几十年的岁月,可曾经发生的故事却仿佛就在昨日,勿忘历史,勿忘先辈的忠勇,才是身为中国人民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资料:

CCTV——探秘:西安事变“主谋”到底是谁? 2013年02月25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