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开国功臣,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长安太极宫凌烟阁绘制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群体。这一群体涵盖文武重臣,既是对功臣的褒奖,也是唐初政治格局的缩影,深刻反映了“贞观之治”的用人智慧与权力平衡。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
### **一、二十四功臣名单与核心事迹**
| **排名** | **姓名** | **爵位/官职** | **历史标签** | **结局与影响** |
|----------|------------|----------------------|----------------------------------|--------------------------------|
| **1** | 长孙无忌 | 赵国公、太尉 | 李世民妻兄,玄武门之变主谋 | 被武则天逼自尽,关陇集团衰落 |
| **2**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平定江南,破辅公祏 | 晚年韬晦,善终 |
| **3** | 杜如晦 | 莱国公、尚书右仆射 | “房谋杜断”,贞观首辅 | 早逝,李世民叹“如晦亡,吾失一臂” |
| **4** | 魏徵 | 郑国公、太子太师 | 直谏名臣,贞观镜鉴 | 病逝,李世民亲撰碑文 |
| **5** | 房玄龄 | 梁国公、尚书左仆射 | 贞观制度设计者,修《晋书》 | 病逝,陪葬昭陵 |
| **6** | 高士廉 | 申国公、吏部尚书 | 长孙皇后舅父,关陇士族代表 | 善终,家族联姻皇室 |
| **7** | 尉迟敬德 | 鄂国公、右武侯大将军 | 玄武门救主,单骑退突厥 | 晚年炼丹避祸,善终 |
| **8** | 李靖 | 卫国公、兵部尚书 | 灭东突厥、平吐谷浑 | 功高遭疑,闭门自保 |
| **9** | 萧瑀 | 宋国公、左仆射 | 南朝萧梁宗室,直言敢谏 | 五罢五复,晚年崇佛 |
| **10** | 段志玄 | 褒国公、右卫大将军 | 玄武门先锋,镇守长安 | 病逝,谥号“忠壮” |
| **11** | 刘弘基 | 夔国公、右骁卫大将军 | 太原首义,生擒屈突通 | 善终,子孙袭爵 |
| **12** | 屈突通 | 蒋国公、兵部尚书 | 隋朝降将,平王世充 | 病逝,李世民赞“清节之士” |
| **13** | 殷开山 | 郧国公、吏部尚书 | 太原元从,治理巴蜀 | 早逝于征讨刘黑闼途中 |
| **14** | 柴绍 | 谯国公、右卫大将军 | 平阳公主驸马,灭梁师都 | 善终,子孙显赫 |
| **15** | 长孙顺德 | 薛国公、左骁卫大将军 | 长孙无忌族叔,太原首义 | 贪腐被贬,晚年赎罪戍边 |
| **16** | 张亮 | 鄅国公、刑部尚书 | 告密侯君集谋反,养义子五百 | 被告谋反处死,争议极大 |
| **17** | 侯君集 | 陈国公、吏部尚书 | 灭高昌,玄武门功臣 | 卷入太子承乾谋反,被诛 |
| **18** | 张公谨 | 邹国公、左武侯将军 | 玄武门守门将,献计突厥 | 早逝,李世民亲临哭丧 |
| **19** | 程知节 | 卢国公、左屯卫大将军 | “三板斧”原型,破突厥 | 善终,演义中程咬金原型 |
| **20** | 虞世南 | 永兴县公、秘书监 | 书法大家,谏止厚葬 | 病逝,李世民哀“无人可论书” |
| **21** | 刘政会 | 邢国公、户部尚书 | 太原留守,首义功臣 | 善终,子孙袭爵 |
| **22** | 唐俭 | 莒国公、民部尚书 | 突厥谈判使,救李世民于虎牢关 | 善终,家族联姻皇室 |
| **23** | 李勣(徐世勣) | 英国公、兵部尚书 | 灭高句丽,瓦岗旧将 | 被武则天掘墓戮尸,家族遭难 |
| **24** | 秦琼 | 胡国公、左武卫大将军 | 门神原型,单骑斩将 | 病逝,民间神化为“秦叔宝” |
---
### **二、凌烟阁群体的四大历史意义**
#### **1. 政治平衡的典范**
- **地域融合**:关陇贵族(长孙无忌)、山东豪杰(秦琼)、江南士族(虞世南)共存。
- **文武并重**:文臣如房玄龄、魏徵,武将如李靖、尉迟敬德均衡列席。
- **新旧兼容**:太原元从(刘弘基)与隋朝降将(屈突通)同受尊崇。
#### **2. 贞观之治的人才密码**
- **用人唯才**:李勣(瓦岗降将)、侯君集(寒门出身)凭军功上位。
- **谏诤文化**:魏徵直谏被褒奖,奠定贞观政治清明基调。
- **制度保障**:功臣爵位世袭与实职分离,避免权臣干政。
#### **3. 权力交接的暗流**
- **隐忧初现**:长孙无忌、李勣等成为高宗朝权力斗争焦点。
- **悲剧伏笔**:侯君集谋反案暴露功臣后代的教育与管理难题。
#### **4. 文化符号的塑造**
- **门神起源**:秦琼、尉迟敬德画像演变为民间门神信仰。
- **文学母题**:凌烟阁成为后世“功臣荣耀”的代名词(如杜甫诗“凌烟功臣少颜色”)。
---
### **三、与其他功臣集团的对比**
| **集团** | **代表政权** | **核心特点** | **历史结局** |
|------------------|--------------|--------------------------|------------------------------|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 唐初 | 文武均衡,地域融合 | 部分家族延续至唐末,多数衰落 |
| 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 | 西汉 | 儒法并用,宣帝制衡霍光 | 随西汉灭亡淡出 |
|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 东汉 | 光武嫡系,南阳豪族主导 | 形成魏晋门阀前身 |
| 西魏八柱国 | 西魏-北周 | 胡汉军功贵族,府兵制基础 | 演变为隋唐关陇集团 |
---
### **四、功臣群体的兴衰启示**
1. **功高震主与明哲保身**:
- 李靖闭门谢客、尉迟敬德沉迷炼丹,折射功臣的生存智慧。
- 对比侯君集谋反被杀,凸显“急流勇退”的必要性。
2. **家族传承与政治风险**:
- 长孙无忌家族因反对武则天覆灭,李勣家族遭武周清算,显示功臣后裔的政治脆弱性。
3. **制度防腐与皇权博弈**:
- 唐代功臣爵位“虚封化”(仅食邑无实权)有效防止割据,但无法杜绝党争。
---
### **五、总结:荣耀与阴影的双面镜**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既是唐初开国气象的象征,也暗含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
- **正面**:体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胸襟,奠定盛世人才基础。
- **反面**:长孙无忌、李勣等家族的悲剧,揭示皇权与功臣的永恒张力。
**延伸思考**:若李世民未设凌烟阁,唐代功臣政治会否更稳定?功臣画像能否真正约束后世君主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