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面见隆裕太后时,隆裕流着泪问他:“我跪你,还是你跪我?”
这一刻,不仅仅是一位太后的崩溃,也是一个曾经威仪天下的帝国无声落幕的写照。
大清这座千疮百孔的巨轮,终于在1912年的春天搁浅在历史的浅滩上。而这一切,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

回到1911年,这一年大清的气数已尽。
内忧外患像两只巨手,将这个古老的帝国撕扯得千疮百孔。从太平天国到捻军起义,再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清廷几乎每一次面对危机时都选择了妥协,而不是解决问题。
到了辛亥革命,全国各地的独立宣言像雪片一样飞来,清廷统治的土地越来越少。紫禁城的皇室成员坐拥九五之尊,却根本没有实权,外面是枪声和呼声,里面是无尽的恐慌。
这时候站出来的,是那个精于权谋、手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
他深知自己的分量,也知道清廷和革命党谁都离不开他。他手里不仅有兵,还有智慧,更有一颗为自己谋划的野心。

袁世凯成了历史舞台上最大的玩家。
他一边向革命党展现“合作”的诚意,一边假装对清廷忠心耿耿。他不是在拯救清朝,而是在选择最好的机会让自己成为赢家。
隆裕太后显然没有那么复杂的心机。这个由慈禧一手扶上太后之位的叶赫那拉氏女性,不具备前辈的狠辣和权谋,但却承担了清廷的最后命运。
辛亥革命后,南方革命党兵临城下,北方列强伺机而动,清廷内部早已是一盘散沙。载沣辞去摄政王,朝中无人主持大局,只能让隆裕太后站出来成为清廷的“代言人”。
而她的选择,注定是妥协。

面对不可避免的灭亡,清廷决定议和,袁世凯成了这场谈判的关键。
他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例》成为清廷退位的基础。
这份条款在当时显得相对慷慨——皇室保留尊号,每年发放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用;宗庙和陵寝得到保护,皇室成员免税免役,还可以留用太监和宫女。
看上去,清廷得到了面子和利益,但实际上,这些条件掩盖不了王朝已经灭亡的事实。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天,紫禁城内的气氛异常凝重。文武百官集体沉默,三叩九拜的礼节被躬身礼取代。

隆裕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坐上龙椅,她脸色苍白,手握退位诏书,眼中满是无奈与悲痛。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坐在龙椅上,而溥仪根本不明白这一切的意义。他只是个孩子,还想着什么时候能跑出去玩。
大臣们站成一排,既有愧疚的老臣在流泪,也有目光闪烁的新人在盘算未来。
袁世凯并没有出现在这一天的早朝,他派人送来了理由,说自己病了。但谁都知道,袁世凯只是想在这个最敏感的时刻保持距离。
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他不需要再出现在退位仪式上为清廷“背书”。

胡惟德是袁世凯的心腹,在早朝上表现得尤为急切。
他催促隆裕太后快点签字,甚至拿出革命党的威胁电报恐吓她:
如果下午12点前退位诏书还没发出去,那些优待条件就作废,革命军就会进城。
隆裕太后看着电报,终于明白自己没有选择。她颤抖着签下了诏书,宣布清朝的结束。
文武百官向太后和溥仪行礼告别时,隆裕太后一直没有起身,只是抱着溥仪,双手颤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清帝退位后,紫禁城内仍然维持着一场小朝廷的幻影。
溥仪继续用宣统年号纪年,皇室成员照旧在宫内生活,内务府、宗人府和太监宫女依然忙忙碌碌。但这种生活注定无法长久。
清室的财政依赖《优待条例》拨款,而民国政府在袁世凯之后逐渐拖欠这笔费用。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彻底终结了这个“国中之国”的存在。
清朝灭亡的过程让人唏嘘,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袁世凯与隆裕太后的谈判桌上走向终点,而新的共和体制在矛盾和动荡中起步。
从这个角度看,清帝退位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谢幕,更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一步。

袁世凯的名字成为这段历史中的一个符号。
他用权谋推动了清廷的灭亡,也用妥协为革命铺平了道路。他既是历史的执行者,也是自己的最大赢家。而隆裕太后,她是这场变局中被动的参与者,她的眼泪不仅为清廷而流,也是为自己的无力而流。
这一天,紫禁城的晨钟依旧响起,但它再也不是帝国的心跳声。
从这一天起,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虽然这新的一页布满荆棘,但它承载着一个古老文明的蜕变。
清朝已逝,共和初兴,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大幕落下后,无数新舞台的开启。
参考资料:
在110年前,袁世凯何以逼退清政府成为临时大总统?——界面新闻2022-10-1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