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年年防汛,欧美国家不这么做?西班牙一场暴雨,揭露真相

零度有法谈 2025-01-23 04:31:02

2024年10月,西班牙经历的一场暴雨,问题也开始显现:为何欧美国家对防汛的态度远不如中国重视?

这场“世纪洪灾”在8小时内降下了一年的雨量,造成217人死亡、89人失联,还有超过1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西班牙的暴雨灾害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更是政策的疏漏。

西班牙这场暴雨,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根据官方统计,降雨集中在10月29日这一天,东部和南部的巴伦西亚地区首当其冲。短短8小时内,降水量达到491毫米,几乎等同于当地全年降雨量。

雨水沿着早已干硬的土地流入城市,无法被吸收,迅速积成洪水,冲毁了桥梁、道路和房屋,覆盖了农田,甚至掀翻了成片的私家车。

居民措手不及,有人匆忙逃到高地避难,有人被困在车中,水位迅速升高至膝盖甚至腰部。而这,仅仅是自然的力量。

但如果仅仅把这场悲剧归咎于天灾,那显然是不够的。

西班牙的气象部门早已监测到风暴形成,并在暴雨来临前发出预警。

然而,地方政府却将预警轻描淡写地处理,未能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直到29日晚8点,当雨势已成洪流,他们才通过自动系统发出紧急警报。

这一切都太晚了,救援行动更是姗姗来迟,士兵和警察在灾后第四天才陆续到达灾区。

其间,数万志愿者自发组织救援,但他们缺乏专业设备和统一指挥,面对漫天淤泥和浸水的道路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样的场景,显然不是现代化国家应有的表现。

这种局面,实际上源自西班牙乃至许多欧美国家防洪意识的长期缺失。

西班牙上一次大规模建设防洪设施,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

之后,因气候条件相对温和,他们的防洪投入逐渐减少,将更多资源集中在抗旱和其他领域。

根据西班牙气象协会的统计,自2020年以来,西班牙有四分之三的国土呈现半干旱或干旱状态。这样的气候背景导致他们对抗旱问题更加重视,而对洪水的警惕性逐渐下降。

更糟糕的是,这种防灾思维甚至影响到了灾害应急管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指挥协调上的矛盾,使得每次灾害的应对都显得拖沓混乱。

但这绝不仅仅是西班牙的问题。翻开大西洋另一侧的案例,美国同样在防汛上表现得极其被动。

2024年,美国南部地区接连遭遇两场飓风,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万人断电,以及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而在灾害期间,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互相推卸责任,两党忙于政治斗争,却无暇顾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令人瞠目的是,部分媒体和学者甚至对防汛基建的必要性提出质疑,认为防洪设施是“低效且昂贵”的投资。

这种短视的基建观念在一些欧美国家普遍存在,也间接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洪灾时显得毫无准备。

相比之下,中国在防汛工作上的表现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天灾频繁的环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从都江堰到大运河,再到三峡工程,这些不同时代的水利奇迹都在向世界证明,防汛设施不仅是保护民生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更是将防汛作为政府和社会的重点工作。

从国家气象局的实时监测,到各地社区的防灾宣传,从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训练,到灾害发生后的高效重建,中国的防汛体系几乎覆盖了从预警到应对的每个环节。

以2024年的台风“摩羯”为例,中国在台风到来前数天,就通过高精度气象监测系统锁定了路径,发布预警,要求沿海船只返港,组织山区居民撤离。

我们更放心的是,我们的军队是为了守护百姓、守护祖国而存在,在任何灾难面前,士兵们都是一马当先,不畏艰险保护百姓。

因此,灾害期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一线抢险,专业团队则以梯队形式分批次进入高风险区域,保障供电、交通和通讯的畅通。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在灾难面前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惧狂风暴雨,万众一心,共同抗击天灾。

灾害结束后,政府还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全面重建。正是这种“全链条式”的防汛模式,使得我国在应对极端天气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面临挑战。

事实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我国的防汛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

但与一些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已经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防汛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关乎民生的长期责任。

这种意识背后的驱动力,不仅是历史积淀下的文化传承,更是现代治理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应对。

当然,我们也不应将问题简单化。

防汛不是单靠技术或意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各国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规划。

例如,荷兰长期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其在水利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即使在西方国家中,荷兰的防洪体系也堪称典范。而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如果能在抗旱的同时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也完全有能力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在这个气候变化的时代,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单独应对所有的灾害挑战。

西班牙的暴雨告诉我们,气候变化正在以极端的方式冲击每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它同时也提醒我们,防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灾害应对,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项长期事业。如何在自然与人类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西班牙的难题,更是每个国家必须回答的未来之问。

防汛,绝不是一场雨之后的亡羊补牢。它是每一滴水落下之前的未雨绸缪。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 《140人死!西班牙遇50年最严重洪灾,专家:预警系统失效》2024-10-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