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705年)是唐代一场关键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联合禁军,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江山。五人因功封王,史称“五王”,但最终均遭武三思与韦后集团迫害。
一、张柬之(625年-706年)
①出身: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进士出身,早年任清源县丞。
②仕途:武则天晚年受狄仁杰举荐,任凤阁侍郎(中书侍郎)。以刚直敢谏著称,力主恢复李唐。
③政变角色:神龙政变核心策划者,率羽林军逼宫,迫使武则天传位李显。
④结局:
封爵:封汉阳郡王,授天官尚书(吏部尚书)。
被害:遭武三思诬告“图谋不轨”,706年贬为新州司马,忧愤而死,享年82岁。

二、崔玄暐(638年-706年)
①出身:博陵崔氏名门,明经及第,历任库部员外郎、凤阁舍人。
②政绩:任天官侍郎时整顿吏治,拒绝请托,深得武则天信任。
③政变角色:负责联络禁军将领,确保武力支持政变。
④结局:
封爵:封博陵郡王,拜中书令。
被害:武三思诬其“与张柬之同谋”,706年贬为白州司马,途中病逝,年69岁。

三、敬晖(?-706年)
①出身: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人,明经出身,历任卫州刺史、中台右丞。
②性格:果敢刚烈,直言批评武则天弊政。
③政变角色:率军控制玄武门,切断武则天与外界的联系。
④结局:
封爵:封平阳郡王,任侍中(门下省长官)。
被害:武三思罗织“谋反”罪名,706年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被武三思派刺客虐杀(凌迟)。

四、桓彦范(653年-706年)
①出身: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门荫入仕,历任司刑少卿、御史中丞。
②政见:主张限制酷吏权力,恢复李唐宗室地位。
③政变角色:起草政变檄文,劝谏李显果断夺权。
④结局:
封爵:封扶阳郡王,授侍中。
被害:遭韦后、武三思诬陷,706年贬为泷州司马,后被周利用杖毙于流放途中,年54岁。

五、袁恕己(?-706年)
①出身: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进士出身,历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
②政绩:任豫州刺史时平定民乱,以善断狱案闻名。
③政变角色:联络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协调多方势力。
④结局:
封爵:封南阳郡王,任中书令。
被害:武三思诬其“私通宗室”,706年贬为窦州司马,后被逼服野葛毒草,痛苦而死。

六、五大臣的共同命运与历史评价
1. 悲剧性结局
五人虽成功恢复李唐,但低估了武三思与韦后的反扑,未彻底清除武氏势力,终遭反噬。武三思通过操控中宗,将五人贬至岭南,并派亲信追杀,手段极其残忍。
2. 历史意义
①短暂中兴:神龙政变终结武周,开启中宗朝,但未能实现政治革新。
②警示作用:暴露李显的软弱与权臣斗争的残酷,为后续“唐隆政变”埋下伏笔。

3. 后世追赠
唐睿宗复位后,追复五人权位,谥号褒奖(如张柬之谥“文贞”);玄宗朝列入凌烟阁功臣,重塑忠臣形象。
结语:“五王”以热血与智谋扭转乾坤,却因政治天真与时代局限惨遭屠戮。其命运既是个人悲剧,亦折射出武周至中宗过渡期的权力绞杀本质。他们的抗争与牺牲,成为唐代由乱转治的关键转折,最终由李隆基终结乱局,开启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