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01
晚饭时,和我母亲视频聊天,刚谈了几句,母亲突然就愁眉苦脸地叹起了气。
想到家里最近在收菜、卖菜,我便以为是母亲和父亲又发生了什么分歧,因为我父亲是急脾气,一旦忙起来就容易急躁,而我母亲属于慢性子,做事喜欢一点点的来,平时家里只要忙一些,他们就少不了发生一些口角。
于是我很自然地问母亲,是不是父亲又惹得她生气?同时又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告诉母亲,如果真是父亲气着了她,那过几天我休假回家一定会帮她讨个公道。
如果是以前,听到我这样说,母亲一定会笑着责备几句父亲,而且还会滔滔不绝地向我控告父亲的“罪状”,然而,这一次,她非但没有一点开心的迹象,反而更加生气。
我很不解,也不想猜来猜去,便问母亲,如果不是因为父亲,那是谁和她置了气?难道是我弟?
母亲摇了摇头,“还能是谁!是小霞!”接着她开口说出了原委。
原来,今天一大早母亲和父亲就上街去卖菜,因为这次的菜有点多,母亲怕卖完后回家太晚,于是,在去卖菜之前,她特意叮嘱了弟弟、弟媳,如果到了中午12点,她和父亲还未回来的话,那弟弟、弟媳就在家先简单做个饭,可以不等她和父亲回来再开饭,只要在锅里给她和父亲留一点饭菜就行。
弟弟和弟媳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等到母亲和父亲将近一点半回到家发现,厨房她早起走时是什么样,回来后竟然还保持着原样。
至于弟弟和弟媳,一个不在家,一个搂着孩子在津津有味地打游戏。
不仅如此,看到父母回来,弟媳头也不抬地告诉他们,弟弟临时有一个活儿,上午十点多就去了临县,而她,因为还要照看两岁的孩子,不太方便,所以没有时间做饭。
“妈,要不咱们就都吃泡面吧!你一会多煮一包,让壮壮(我小侄子)也吃,都这时候了,也没必要弄那么麻烦了!”
听着弟媳头头是道地安排,我母亲当时就觉得挺生气:
最近一段时间,家里忙,弟媳以“还要看着孩子”为由,从没有帮把手不说,连一顿热饭都没有做过、一次碗都没有刷过,如果是在娘家,看到娘家父母这么受累,弟媳还能如此理直气壮地要求娘家父母吗?
想到毕竟不是亲闺女,也不能多说一句,尽管我母亲心里有些不满,但她仍旧耐着性子去做了饭,当然,就像弟媳所说,煮了几包泡面,放了一些青菜和鸡蛋。
母亲告诉我,她就是觉得委屈,自己和父亲累死累活地操劳,弟弟和弟媳没有一个人知道心疼他们。
“他们结婚这三年多,我对小霞没说过一句重话,怀孕时她不想上班要在家,我一句话不说,在家用心照顾她,生了孩子后,也是出钱出力地帮她和你弟看孩子,有了孩子吧,她觉得上班苦、想在家找点活儿,我和你爸也是从不说啥,即便是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也没过问一句,就是想着她和你弟要过一辈子,只要他们两个人商量好,怎么过日子我和你爸不会插嘴。不说我把她当作亲闺女看待吧,毕竟那也不现实,但我也多少也帮她和你弟分担了吧,怎么如今忙了累了,想吃她一顿热饭都吃不到嘴呢!”
母亲的话让我听起来也有些心酸:自从弟媳嫁进来,她说没说过弟媳一句重话我不知道,毕竟我一年到头儿在娘家也呆不了几天,但我清楚的是,这几年,我从没听过、见过弟媳和母亲闹过矛盾,即便是吵架,也没听弟弟讲过一次。
当然,母亲说得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既然弟弟都没有说过弟媳什么,那她自然也不能跨过弟弟去“指责”弟媳。
想了想,我只有安慰母亲,等弟弟明天在家,让他亲自做几顿饭犒劳一下父母,或者等我过两天回家,做几顿好吃的大餐给父母补一补。
母亲愣了一下,问我,你就没有别的话要说了?
我笑了笑,回了句“还能有啥”,之后便转移了话题,不再和母亲讨论这些事。
02
实话讲,我其实懂母亲的意思。
以前,她也曾向我抱怨和弟媳“不好相处”,尤其是弟媳刚嫁进来的那一年,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再加上两个女人也没太多的话可说,母亲为此“痛苦不已”。
那时,我也曾顺着母亲,抱怨几句弟媳不懂事,甚至我还苦口婆心地劝母亲和弟弟分开住,平时能帮忙的时候去弟弟家,不用帮忙了,她和父亲就住自己家。
只不过,每次不管是“顺着”母亲,还是劝她和弟弟分家,过不久之后,我会发现,母亲和弟弟、弟媳依旧和和美美,对弟弟和弟媳也是该拿钱就拿钱,该出力依然卖力,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就这样,母亲“表里不一”了大概三四次,我才恍然明白:也许,母亲和弟弟、弟媳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然,也有可能是母亲碍于弟弟,不想让他夹在中间为难,所以,对弟媳一直那么宽容,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母亲没有因为这些家庭琐事,主动向弟弟、或者是弟媳说出自己内心的不满,那么,我这个“旁观者”就不该对他们的事情发言。
因为,我这个嫁出去的女儿,在感情上和父母、弟弟依旧是亲人,我可以心疼父母的不易,可以指责弟弟享受父母付出的理所应当的态度,但在父母与弟弟的家事上,我就是一个该保留一切意见的“外人”。
所以,在认清这一点之后,再遇到母亲抱怨家务事,不管她说什么、有哪些不满,只要是关于弟弟、弟媳的,我都只是笑一笑不发表任何言论,偶尔心疼她、或者是想安慰她,要么就给她转点钱让她买些衣服、首饰,放松一下心情,要么就是抽时间回家力所能及地帮她做一些事情。
可能也是因为我不“多管闲事”,我从没给娘家制造出什么“麻烦”,不但弟弟对我非常尊重,就连弟媳也从一开始对我刻意躲避到逐渐的无话不谈。
当然,尽管现在和弟媳关系不错,但我也保有一定的界限,那就是不管她和我弟的事,不过问她和我母亲有没有矛盾,只做好自己作为姑姐、作为孩子姑姑的本分。
03
以前,听别人说,嫁出去的女儿,对娘家来说,就是“外人”,我心里还有些不是滋味儿。
后来,我逐渐明白:女人结了婚,与其总是“纠结”在娘家是外人还是亲人,不如做好自己身为女儿的本分:只要父母从小到大没有苛待你、对你有生养之恩,那么,你该对父母尽的孝,该为父母出的力,就得力所能及地去“回馈”,至于其他事,那就爱谁谁。
换言之,女人结了婚之后,只管好自己就行,最好不要再“管”娘家的事。
尤其是娘家有兄弟的女人,不管父母与哥嫂、弟弟弟媳发生什么事,你可以心疼父母,也可以在心里看不惯兄弟一家人的所作所为,但都不要一时冲动而“硬出头”。
因为,你可以“疼惜”父母一时,但无法一直“护着”他们,如果娘家兄弟有责任心,不用你出头,他们自然知道怎么“体恤”父母,而若是娘家兄弟根本就无心去谅解父母,即便你再不满、愤懑,也终究无济于事。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觉得父母受了委屈、或者是心疼他们的“遭遇”时,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温暖他们、缓解他们的痛楚。
茨威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所不及的地方也就是他的责任的界限。”
我觉得每一个女人,在过问娘家的事情之前,尤其是牵涉到“家事”时,一定要想清楚两件事:
一,该不该自己管,以及自己有没有量力而行;二,自己做完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后果,是仅仅只对自己造成影响,还是不但影响了自己,而且还“伤害”了娘家的人。
不多管闲事、不冲动行事,这是一个成年人,最应该有的界限和分寸,也是自己最应该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