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灭佛的背后,都有什么算计,为何古代有多次灭佛运动?

歪史 2024-03-27 12:48:19

永平十年,两位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跟随汉明帝派往天竺的使者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一起来到洛阳,随后在哪里建起了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这个被认为是佛教在中国以及东亚的开端。白马寺也成了皇家寺庙。

在皇家的支持之下,开始翻译佛经,第一步译著是《四十二章经》,也开始在国内传教,但是尽管由皇家支持,佛教在整个汉朝时期并没有出圈,几乎一直在有限范围内传播,这个情况持续道三国魏晋时期改变。

因为佛教僧人是从天竺请来的,他们一开始收到格外优待,包括犯法之后的豁免权以及税收的豁免,在东汉秩序之下,僧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一些人不婚不娶,享受法律的优待,当然,在传统汉人的视角之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天条之下。

而且,对于那一些犯了法律的人,儒家常有慈悲之心,始终认为可以再造,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有一些是可以接受他们出家来代替受刑,接受别人的悔过是一种美德。以上这一些造成了此后数次灭佛的起因。

一是寺庙积聚大量钱财,控制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藏污纳垢,多容忍不法之徒,有圈地自肥,控制的僧尼不纳税,不服徭役,这一些行为不仅不容易朝廷,儒家士大夫以及道家都不能容忍,历次灭佛,士大夫和道家都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掌权者为了争取最大支持就毫无顾忌的挥刀向他们砍去。

这一些落发,不婚不娶的人几乎可以算作是活死人,他们对世间不会有啥贡献,所以法律的豁免以及税收的豁免都不会 有啥问题,这一些人也不太会犯法,也不会有很多的财产来源。

这种情况持续的东汉末期,因为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在太平道以及五斗米道的风气之下,佛教乘机攻城略地,迅速从上层开枝散叶,走入底层老百姓中,佛教随着门徒的增加,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追随者,而且掌握了大批的财产。

随后的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递代进一步壮大佛教的势力。但是,长久以来的法律豁免和税收豁免的规定没有改变,佛家收人不看一起,纵是血债累累一样可以落发为僧,或者活不下去的人一样可以舍身如寺庙,拿个度牒就可以四处化缘,甚至为此寺庙接受香油钱之后大肆圈地。

积敛大量钱财的和尚依然我行我素,一切依然如故,饱暖思淫欲,本来一开始只有凿山刻佛像的他们在积敛钱财之后,开始广修寺庙,然后铸造佛像,圈来大量土地开始对外包租,或者直接收纳平民成为职业佃户,也就是农奴。

在大一统朝廷之下,这样的行为等于另立朝廷,犯法之人一旦入寺庙可以豁免,寺院之人,以及土地又不能收税,也不能服徭役,朝廷的执法权和征税权都被没收,而且大量的铜都被用来造像,这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成了诸次灭佛的主要原因。

除了为了税收执法权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南北朝时期,皇帝如流水,这一些人把宗教也当作自己能够稳定统治的力量,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从北魏开始,佛道二教都形成完整的宗教门派,二者之争往往随着皇帝的改变而攻守易势。

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情势依然很糟糕,南方盘踞着东晋的继承者刘宋,这个汉人政权处在新兴期,为了争取汉人士大夫最大的支持,因为士大夫纷纷认为佛教非中华之物,,五胡走马观花的因素就是不能及时团结汉人士大夫,所以,为了长久稳定,在早期北方被纵容的佛教这时候成了首要攻击的对象,太武帝于是开始灭佛。为了向汉人靠拢,甚至使用了太平真君这样的年号。

尽管太武帝灭佛,但是继位者很快恢复佛法,所以死里逃生的佛教又开始上一轮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北魏灭亡,代之的是北周北齐,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北方僧尼人数逾300万,寺院4万余所,这个仅仅是三分天下的一块拥有的寺庙僧尼数量,不算南陈以及北齐的寺庙,已经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重复太武帝的路线,为了寻找支持,向佛开刀,既可以收揽人心,又可以增加国库财富,阳世间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活了。而后杨坚一样,因为北周反对佛教,所以杨坚支持佛教,他掌权之初就下令恢复佛教,而后唐朝又一个轮回,加上姓李,道教自然受到亲近,而后武则天为了揽权,自然要和李唐有所不同,开始大规模的支持佛教。

而李唐复辟之后,受碍于身份,仅仅部分地区纠正了武则天的做法,这就为唐武宗的灭佛留下伏笔。因为后期藩镇家具,朝廷控制能力削弱,寺庙再次生龙活虎的敛财,对藩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武宗对付和尚还是可以的,于是下旨毁佛,但是很快病死,继位者为了拉拢人心又再次恢复支持佛教,但是尽管如此,佛教诸多门派以及景教袄教都遭到毁灭性打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