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2月的一天,刚刚得到实权的嘉庆皇帝,指着一张抄家单子在微微发抖。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八亿两白银”。嘉庆咬牙切齿地对在押的和珅说道:“这么多钱,你花得完吗?”
谁知,已经灰头土脸的和珅,居然大笑不止。他接下来说的两句话,让嘉庆哑口无言,半天回不过神来。
“命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主持先帝丧礼。”
当嘉庆皇帝这道命令下达时,可能没人想到,这是一场反贪风暴的开始。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已经八十八岁的乾隆驾崩了。这位将“康雍乾盛世”推上巅峰的天子,又凭借着一己之力,将锦绣世界推入深渊,并且在外国人面前现了眼,为子孙后代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而在当时,他驾崩的直接影响,就是让已经年将不惑的嘉庆得以真正地君临天下。
不过,嘉庆面临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淮河方面水患频发,川陕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更主要的是,国库里的银子,仅剩下了几百万两,能将乾隆的丧事办好就没多少富余了。而这,仅仅才到了这个财年的初期。
不过,嘉庆显然知道到哪里去搞银子。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不正是一头待宰的肥猪吗?于是,他下旨让和珅主持丧礼。这名义上是一个荣誉,但实际上,嘉庆就是想用这个差事绊住和珅,好给自己下手的机会。
正月初四,嘉庆开始翻旧账,说去年白莲教起义一事,主办官员没有处理好,要承担责任。这一竿子,很显然会打到和珅的身上,因为他“忠襄公”的爵位,就是因这件事而获得的。
接着,嘉庆帝就连发上谕,撤销和珅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九门提督等职务,并正式将其软禁;第二天,他召集了京城六品以上官员、地方总督、巡抚等重臣开朝议,商议如何给和珅定罪。有皇帝开锣,群臣自然跟进。很快,他们就开始罗列和珅的罪状、纷纷上书弹劾。
正月初八,嘉庆帝下旨,正式逮捕和珅,并对其进行审讯。
正月十五上元节,朝廷公布和珅的二十条罪状;正月十八,嘉庆下达赐死和珅的诏书。至此,乾隆朝一代权臣钮祜禄·和珅,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天,驾崩的乾隆帝还没过“三七”!
和珅贪,而且贪得天下皆知,以至于他死后,全大清都流传着这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那为何自诩明君的乾隆一直没有杀他?
答案有很多,首先自然是和珅能办事。
乾隆年间名将不少,但是如果说能治国的名臣,那在刘统勋之后便很少了。而和珅,是很少之中的一个,甚至是唯一的一个。乾隆时期的外交、财政、救灾、查案等等工作,几乎都有和珅参与,甚至是领导。查抄贪官王亶望、李侍尧等人,就都是和珅的手笔。清朝的官职,和珅几乎主管和兼任了一半。至于别人,甚至包括纪晓岚和刘墉,办事能力都不如和珅。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即使真的想要处置和珅,也必然会有“投鼠忌器”的忧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珅举世无双的“舔”功。
能想象吗?当乾隆要吐痰时,位居一品文华殿大学士、一等侯爵的和珅,会立刻端来殿中的痰盂,亲自侍奉皇帝吐痰;乾隆最好风雅,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这些诗,绝大部分都是浅薄、直白的东西,并无什么价值。但是,和珅却在每天下班回家后,猛背这些诗词,并且每每在皇帝面前背诵,哪怕他本人写的诗,比乾隆的要好上许多。
乾隆既好佛学又好大喜功,于是,和珅就建议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为皇上筹建万佛楼。乾隆开始怀念自己的祖父康熙帝时,和珅就会立刻细数康熙的各种功绩,然后拿乾隆的文治武功与之对比,造成一种乾隆文治不输康熙、武功过于康熙、就连寿命和在位时间也能超过康熙的氛围。乾隆晚年曾大言不惭地自封为“十全老人”、夸耀自己有“十全武功”。如此狂妄的原因中,就有和珅对他的吹捧。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和珅是乾隆皇帝给儿孙养的“过年猪”。
坏人中,有些人是天性就不好,但有些人则是后天受了不好风气的熏陶。而和珅,则是后者。
和珅出身于满洲正红旗的大姓钮钴禄氏,家中在清帝入关时就立下了功绩,拥有着世袭的爵位。但是在他三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九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和珅和自己的弟弟和琳,在家族中失去了势力,曾一度险些被赶出家门。
因此,和珅虽然生在富贵窝里,但从小也没少吃苦。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考上满洲贵族最推崇的咸安宫学读书。他不仅通读了四书五经,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种语言能力,在清朝的官员队伍里几乎是绝无仅有。他的能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当时甚至有人评价他和他的弟弟和琳: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半边。
靠着优秀的名声,和珅不仅深得老师喜爱,还娶了前直隶总督的孙女、翰林大学士的独女为妻。在岳父家的提携下,他很快就成为了粘杆处的“特务”,并且在二十三岁那年,第一次引来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开始了他的晋升之路。
曾经的和珅并不贪财,但是在处理王亶望一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贪腐的魅力。于是,他也开始了贪腐之路,并且越走越远,越贪越多。
而乾隆皇帝,曾经是个反腐倡廉的模范。在乾隆35年之前,哪个官员想要在他的手下贪一点儿银子,真的是要冒着杀头和灭门的风险。对于下级官员的“孝敬”,更是严格禁止,谁敢顶风作案,就会受到严惩。但是,在乾隆35年之后,这位天子却好像换了一个人,不仅反腐不再坚决,而且放任、甚至是索要贡品。下级官员为了让皇帝高兴,自然会更多地搜集民间珍宝,送给乾隆以换取前途。在这种风气下,和珅的贪腐愈演愈烈,也就可想而知了。甚至可以说,皇帝是在默许和珅的贪腐。
其实,乾隆并非老糊涂,而是对“反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既然自己怎么反也还是有人会贪,那就不如放任他们,然后等到了一定程度,将贪官抄家,那么那些贪腐的银两,不还是自己的吗?于是,就有了王亶望的案子。而和珅,很大概率就是乾隆留给自己儿子的钱袋子。
而这一点,和珅也非常清楚。所以在回答嘉庆帝的时候,他的口气也很不客气:“如今的天下,风气已经败坏,不贪不拿,根本办不了事。我的贪腐,也不过是如今官场的惯例而已,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再说,我贪的钱,我自然是花不完,但这不是一转手,就进了皇上您的口袋中了吗!您又何必明知故问?”
这些话,当真是将乾隆、嘉庆两父子的脸打得啪啪响。官场的风气,难道不是因为乾隆自己的贪婪而败坏的吗?如果他仍然像曾经那样反腐倡廉,会有和珅的出现吗?而且,和珅的家产传说有八亿两白银,但是最终清点后进入国库的,也不过是几千万两,数额差距太大。这中间,必然有其他官员的上下其手,难道就没有皇帝本人做的手脚吗?钱进了皇帝的私人腰包,又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连皇帝都如此,让天下的官员和百姓如何呢?
对于和珅的这个回答,嘉庆帝除了羞愧和哑口无言之外,自然也不可能有别的反应。不过,随着和珅的死亡,他聚敛财产的具体数额也最终成为悬案,至今也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从皇帝开始,自上而下地疯狂聚敛,这样的清朝,纵然有盛世之名,又怎能比肩秦汉唐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