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干货——存货审计,主要审啥?

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2024-11-18 17:39:21

内审干货——存货审计,主要审啥?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有同行想让讲讲存货审计,那我们就简单唠唠,因不同企业的存货管理差异较大,小编也只能按自己的经验来讲,供大家参考!

作为内部审计,一般不单独做“存货专项审计”,关于存货管理,一般会被分拆到:成本审计、仓库管理审计、采购审计和销售审计之中。

但是,外审对存货审计却很重视,因为它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那些大型设备制造或不动产建造企业来说,存货更是资产主力。

一、审计切入点

外审的主要思路:看存货的入账数据(原材料、库存商品)、看减值,看投入产出比,看制造费用分摊,看实际库存(盘点),从而验证存货数据的真实性。

而内审,不需要太注重库存数据的真实性,不是从资产视角出发,而是注重存货的成本控制、安全与运营效率。

想审出有价值的东西,就需要有不一样的思路,我们的审计切入点一般不是财务做账数据,而是从仓库管理开始。

二、存货,最核心的管理措施一定非“物料编码管理(bom系统)”莫属

很多制造业企业,虽然在使用物料编码系统,也上线了单独的物料管理或仓库管理软件,但核心管理一直没有做到位。

物料编码,就是物料的身份证号码,不同物料有不同的编码,原材料有、各类辅料也要有、加工的产成品要有,购入商品也要有等等,都需要有自己的编码。

但是,设计和使用物料编码也会遇到一此实际困难,也是审计要关注的点:

(1)错录:不同供货单位提供的同一种物料,因名称不一样,规格差异也大,材料员无法区分它属于哪一类物料,造成录错。

(2)多个编号是同一个物料或多个物料使用一个编码,或经常变更物料编号规则,造成整体管理混乱;

(3)物料分类未做区分,尤其是半成品、成品、购入成品,混用规则。

(4)系统自动生成的有一套编码,线下台账上又制定一套编码或没编码,然后,日常管理和出报表又以线下台账为准。

所以,物料编号最核心的设定标准就是:规则统一,编号唯一!

我们的建议可以提:企业统一编号,在编制预算或采购时,与供应商统一语言,明确物料编码和物料名称,让供应商依据我们的编码和名称进行清单报价。

后续采购清单、供货清单、入库单、出库单、线下台账全部引用这一编码规则。

三、盘点,一直是存货审计的核心程序

所有的有形资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审计程序,一定是现场盘点。

1.看库存数:盘盈盘亏都是问题,还有一些损坏的材料或成品,虽没盘亏也胜似盘亏!

2.废料、废品情况:账上可能已经没有,但现场有。此时,线下物料台账一定要做,可以是手工台账,不入系统。

重点关注那些不算废品的产成品,因过时或客户违约造成长期无法出售的,是否及时出售和处理,而不是长期积压。

3.长期库存管理:虽然财务做账或仓库系统管理中,采用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法计生产成本,但是,实际领用物料时,往往是“后进先出”。

这就造成:很多之前的原材料或成品一直压在最仓底。

等企业重视时却发现:因积压时间较长造成其质量或与现行规格不符,总之是:该用时没用,想用时已经不能适用了。

4.看废旧固定资产,谁说仓库里放的都是存货,盘点时你往往能发现一堆堆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

很多时候,我们傻傻分不清是固定资产还是存货,比如:房地产企业,自己建的房子,如果要卖就是存货,自己用的话它就是固定资产,就看你怎么定性了。

5.仓库使用和运营管理,明明一个仓库就放得下,你们却租用了3个仓库,不是浪费吗?

仓库漏雨,没上锁,不关灯,没巡查、没盘点、没消防等等,都是日常管理问题。

四、投入产出比和材料浪费,一个小案例

外部审计时,他们计算投入产出,是为了核实存货的真实性!

我们内审,则需要将审核重点放在材料浪费上。

曾经一次门窗厂审计,他们有三个玻璃加工车间,四个型材加工车间。

一样的预算,一样的材料提量,但投入产出却差异很大,虽然材料浪费与门窗造型有关,但是玻璃切割,型材切割设计也很关键。

我们从投入产出比出发,找出材料浪费较大的车间,查找原因,最后找到技术负责人,某副厂长身上。

多方论证后,几个车间都存在长期的、严重的材料浪费问题!

最后老板一怒,直接更换了技术副厂长。

这类问题,与其说是技术负责人不负责,不如说是管理没做到位,从材料预算、材料切割、技术进步等方面,都没有考虑到降低损耗的问题。

就算超预算采购也没引起重视,从而形成了这种损耗惯例,就算技术进步了,仍旧沿用之前的损耗量。

五、在产品不单独计量与盘点,也是黑洞

材料、产成品出入库都严格,但是,在原材料和产成品之间,还有在产品。

没有单独核算在产品,也没有数据分析,很容易出问题。

产品制造的流程其实很简单,我给你多少料,你给我多少货,清清楚楚。

很多时候确实是如此,如果批次清晰,材料和车间不混用材料的情况下,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但现实可不是这样的,大多会混用!

在混用状态下,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材料按采购价格计算,产成品按原材料预算量结转库存商品,即:一个成品预算需要多少材料,就按多少原材料分摊至成品上。

因为当年订单量连续,不同批次、不同车间、不同客户、不同项目会混合领用原材料,如此,成本账就乱套了!

存货总数据是一定的啊:成本=原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其他制造费分摊。

盘点发现:原材料和产成品数据都对,在产品没了!

其中一个车间产成品已经出清、也停工了,但是,成本账上的“在产品”还有一大笔金额。

因为:他们财务账上和管理报表中的“在产品数据”是倒挤出来的,才会出现在产品盘亏,这种问题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常发生。

其实也不全是加工浪费,当年车间工人采用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企业员工,原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被盗情况十分严重,最终造成了在产品严重亏空。

六、销售端,样品和赠品

送出去的样品,是计入营销费用?还是结转到销售成本中?

其实,怎么做账压根儿不影响实际存货。

有些样品只是展示,展示后需要回收的,其实,全部送出去或全部回收也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一部分送出去了,一部分回收了,也没有明确分类和手续。

这就造成:销售部门把送出去的样品,全按不可回收报给财务或仓管,然后,那些实际可回收的样品,被当成了“不入账库存”,或者被销售人员私自销售或使用。

当然,这些多出的成品都在“样品预算”范围之内,我们只看预算管理是看不出问题的,还得通过盘点或具体业务审计,比如:《送样单》或其他送样手续查看用途。

另外,还有一些产成品优惠,比如:客户采购100个,你需要送103个,那3个是临时优惠,但没写入合同。

此类赠品,要有台账管理,开具的售货清单内也要清清楚楚,审计时也要查看该类优惠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当然,审批流程也一定要看。

还有就是运输问题,找第三方运输还是自己运输,是客户运输还是我们送货上门?这中间关于车辆管理、运输损耗与事故,临时仓库管理,客户不接受等问题都会出现。这些虽然不是存货管理的问题,但却影响存货数据。

七、重要的几个管理表单

如果库存管理软件比较先进和完善,线下单据管理的问题就不太大,只要按流程走就行。

最怕的是线上不完善,线下管理也混乱。

审计时,我们要关注几个涉及存货的单据,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主要切入点。

(1)材料预算清单,由技术部门或预算部门提材料用量的单据,做没做?有没有分发和留在,都可以查一下。

(2)到货点验单,到一次货,做一次,验收人要签字或拍照等,有没有合同没签都到货的?

(3)材料入库单:根据到货点验单制作,其实很多企业将“到货点验”与“入库验收”做成一个单据。

这样的话,如果采购数量大,批次多,很容易出问题,如:入库单未及时登记,或采购清单丢失、只有一个人做验收和入库从而失误较多,等问题。

(4)材料出库单:出库单与入库单并不一一对应,但有些直入直出的材料,会单独做一个《出入库单》,即:入库即出库。

其签批流程要包括入库验收和领用审批两道把关程序。

(5)成品出入库单:有的需要统计金额,有的只需要统计数量就行,金额可由财务人员计算。

(6)原材料调拔单:这是最容易混乱的地方,很多调用都不走调拔手续,造成仓库与仓库、批次与批次、供应商与供应商、项目与项目的材料数据混乱。

(7)废料清理:包括原材料,也包括产成品,需要销毁、回收利用、废品出售等处理,我们要查看相关手续,以及真实性。

对于涉及单据,审计时,重点看这些单据是否设计?设计是否合理?相关签字是完整合理?表单制作时间是否及时?有没有逻辑错误?等等。

就说这么多吧,篇幅有点长,也有点乱,供诸君参考!

亲们,多点赞转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