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出来的一众国家现在终于明白,投靠美俄,都不可靠

洪逸尘阿 2025-03-30 15:37:05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其成员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部分倾向于亲近美国,而另一些则选择与俄罗斯保持紧密联系。三十载光阴流逝,这些国家的现状究竟怎样?那些向美国靠拢的国家,尝试融入西方体系,寻求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他们经历了制度变革,努力适应新的国际环境。而与此同时,与俄罗斯维持紧密关系的国家,则在能源合作、军事联盟等方面得到了俄方的支持。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有的则面临着经济停滞、政治动荡等挑战,仍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三十年,这些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国际形势,探索着各自的发展之路。无论选择亲近哪一方,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选择美国的产品或服务,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被收割的对象。转而选择俄罗斯的选项,又发现这位老大哥自身也面临困境,难以自保。

现今,乌克兰的冲突持续,欧亚联盟内部出现分歧,这些事实向他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依赖外力终不可靠,无论是山峦还是水流,都无法长久依靠。寄望于美国或俄罗斯?这种想法太过天真!

【美俄双重收割,前苏联国家的尴尬困境】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标志着原先的十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各自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然而,“独立”这一标签并未引领至繁荣之路,相反,它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及外交冒险。历经三十余载,这些国家逐渐醒悟:它们仅仅成为了他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苏联分裂之时,乌克兰继承了排名世界第三的庞大核武库,仅位于美俄之后。从常理推断,拥有如此实力的国家似乎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然而,在1994年,乌克兰决定签署《布达佩斯安全备忘录》,条件是放弃其核武器,以此换取美国、英国和俄罗斯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乌克兰方面认为,此举将确保其国家安全无忧。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份所谓的“安全保障”证明几乎毫无价值。

自2004年发生的“郁金香革命”至2014年的“迈丹事件”,乌克兰成为了美俄两大势力较量的关键地区。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财务支持与军事援助,然而乌克兰方面发现,这些援助资金中的大部分最终回流至美国的国防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而乌克兰自身的债务负担却持续增加。

2019年,乌克兰背负的外债总额超越了120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占据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八成以上。该国几乎每年都需要通过发行新债券的方式来偿还之前的债务。

乌克兰遭遇的重大打击在于,其寄望通过亲近欧美实现经济飞跃,然而现实却是不断受损。乌克兰发现,欧洲国家对它的态度并非出于“援助”,而是意在剥削。

2023年末,德国一名议员,基塞维特,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信息:“欧洲对乌克兰东部的锂矿资源有需求。”据悉,欧美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对乌克兰所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抱有浓厚兴趣。

2025年初,美乌双方进行了协商,美国提出一项提议,希望乌克兰能以价值50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作为交换条件,来获取战争期间的援助。若乌克兰接受此条件,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其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资源的供应国。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策略同样明确而有力。自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持续增强对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掌控。

2022年,乌克兰未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条件,随后冲突爆发。当前的乌克兰,实质上成为了欧美国家的经济依赖对象,同时也成为了俄罗斯军事行动的主要场所,自身在冲突中缺乏主导能力。乌克兰现状显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美国家的经济支持,而战场上的主动权则掌握在俄罗斯手中。乌克兰在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自主决定冲突的发展方向。

并非仅有乌克兰成为了欧美策略下的受骗者,在前苏联国家中,格鲁吉亚同样经历了类似的遭遇。2003年,经过“玫瑰革命”的洗礼,格鲁吉亚在前苏联国家里,转变为了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之一。

格鲁吉亚积极采纳西方经济体系,实施了大范围的国有企业改革,许多企业转为了私有制。然而,这一变革导致了少数富商形成垄断地位,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未能随之提升,反而面临更多困难。

2008年,格鲁吉亚领导人萨卡什维利试图依赖美国的支持,对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采取军事行动。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俄罗斯的坚决回击。在短短五天内,俄罗斯军队迅速行动,导致格鲁吉亚陷入混乱状态。

关于美国,其先前的援助承诺最终仅限于外交层面的表述。当格鲁吉亚寻求帮助时,美国却以“防止冲突进一步加剧”为借口,选择了置身事外。

历经十数载春秋,格鲁吉亚加入欧盟的梦想依旧遥不可及。尽管欧盟与北约年复一年地给予其某种前景的暗示,但实际上从未真正为其敞开成员国之门。

另一方面,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经济作用依然显著,特别是在能源供应方面,格鲁吉亚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

【独联体经济联盟——俄罗斯的美梦,成员国的枷锁】

有些国家选择了另一种途径,那就是依靠俄罗斯,并成为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的一员。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这个共同体更像是俄罗斯主导的一个紧密团体,其他成员国往往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或是不得不服从其安排。

白俄罗斯积极响应俄罗斯的倡议,成为首批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国家行列中的一员。

2010年,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三国联手,构建了关税同盟体系。至2015年,这一体系进一步发展为“欧亚经济联盟”,表面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合作组织。

然而,关键在于,该联盟的主要关注点几乎全部聚焦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俄罗斯,其天然气供应、电力来源以及农业市场均与俄罗斯紧密相连。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交易,表面上是基于“深厚友谊”的合作模式,然而实际上,俄罗斯常常将能源价格作为施加政治影响力的手段。每当白俄罗斯的政策走向与俄罗斯期望有出入时,俄罗斯便会借“运营障碍”之名,上调能源价格或直接中断供应。

2019年期间,俄罗斯曾暂停对白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这一举措促使卢卡申科政府在外交取向上更加倾向于俄罗斯。

2020年,白俄罗斯国内出现了抗议活动,对此,美国与欧盟迅速表态,站在了反对派一边。相比之下,俄罗斯成为了卢卡申科唯一可以依赖的外部力量。

不过,白俄罗斯也因此承受了相应的后果,那就是必须接纳俄罗斯更大的管理权限。有消息透露,将来白俄罗斯有可能会被整合进俄罗斯,变成如同车臣那样的“俄罗斯联邦主体”。

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经济潜力突出的国家之一。凭借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充裕,该国自独立以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成为“欧亚经济联盟”的一员后,哈萨克斯坦发现其经济政策日益受到俄罗斯的约束。2014年乌克兰事件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了经济制裁措施,随之,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也因此受到了波及。

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经济紧密相连,导致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间接影响了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活动,进而使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显著下降。

同时,哈萨克斯坦也遭遇了来自俄罗斯的领土相关暗示。俄罗斯在多个正式场合向哈萨克斯坦“指出”,苏联时代,某些现今属于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曾是俄罗斯“转让”的。若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政策走向与俄罗斯的利益相悖,俄方或将重新评估两国边界的划分。

哈萨克斯坦的领导层日渐觉醒,认识到所谓的“兄弟情谊”实则多为利益考量。202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清晰表态,不认可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公民投票”结果,并重申哈萨克斯坦不会依附于任何大国。

这反映出,哈萨克斯坦正努力减少对俄罗斯的全面依赖,寻求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前苏联国家的现实抉择——多元化外交才是活路】

历经三十载的波折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终于觉悟,单方面依附美国或俄罗斯,最终难免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当前,这些国家正着手调整外交方针,力求外交关系的多元化。

乌克兰身陷战火困境,认识到单纯依赖西方支持远非足够,正筹划与亚洲国家重启经济合作之路。

格鲁吉亚意识到欧美承诺的不可靠性,转而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意图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来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哈萨克斯坦推行了更为实际的外交策略,一方面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主动增进与中国、土耳其等国家的交往。

前苏联各国的当前挑战显示,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能完全依赖,唯有秉持自主自立、多领域并进的原则,方能切实把握自身的未来走向。

来源材料说明:

遭遇挫折迷茫,成功尚未到来——苏联解体后二十年转型概览在回顾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可以看到这些前苏联国家经历了诸多波折与挑战。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国家转型之路显得尤为漫长与艰辛。这二十年里,前苏联国家纷纷踏上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征程。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许多国家在面对新旧体制的交替时,显得手足无措,甚至在转型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经济的下滑、社会的动荡,使得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担忧。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并未放弃努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后,它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开始逐步走出困境。虽然成功尚未全面到来,但一些国家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里,前苏联国家经历了从迷茫到逐渐清晰的发展过程。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它们依然坚定地走在转型的道路上,期待着未来的成功与辉煌。

1 阅读: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