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遇最大难关,抗美援朝or明哲保身,毛主席力破3道难关
从《长津湖》到《志愿军》系列电影的广泛好评来看,虽然现在新中国大势和平,但我们中国人并没有丢失抗美援朝的历史,也不会忘却先辈们用血肉浇筑的钢铁脊梁。
如今的网络上,也有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以举国之力抗击17国联军的伟大胜利,甚至还隐隐打出了中国陆军“世界第一”的名声。
但就在我们如今自豪于国家初建时的丰功伟绩,却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当年无数志愿军先辈在朝鲜战争的苦难坚守。
可能更没人知道,当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是毛主席力排众议之下做出的决定,也是毛主席在引领新中国命运上的又一艰难抉择。
那么,面对当年纷繁复杂的半岛局势,毛主席到底是在怎样的政治压力之下,才能做出“抗美援朝”这一伟大决策?期间,毛主席又克服了哪些难关呢?
半岛风云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北边是金日成主导的朝鲜,南边则是李承晚领导的大韩民国,南、北的分界线就是那条历史上著名的“三八线”。
半岛地方本就不大,再加上朝鲜和南韩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同源”,朝鲜依靠着苏联的支持,企图一统半岛,但南韩背后也有美国的支持。
小小半岛,表面上看是北朝鲜和南韩针对于“一统半岛”的争权夺利,但在国际意义上讲,却是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在掰腕子,或者说,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场交锋。
1949年,两国在三八线一带发生了数不清的军事摩擦,但真正两国开打,是在1950年的6月份,一个很普通的凌晨,南韩发动闪电战,一举拿下了北朝鲜的海州市。
不过,命运似乎在和南韩、北朝鲜这两个国家开玩笑,占据先手优势的南韩实际上并没有全线战备,只是针对三八线的一次越界“军事摩擦”。
北朝鲜这边,却已经早就准备好了杀向南韩的屠刀,只等对方抢先进攻、失去公理大义的名分,随即,金日成便代表北朝鲜对外公开宣告了“抗美卫国”的重大战争决策。
3天攻占首尔,2个月打的南韩退守“釜山防线”,朝鲜战争初期的北朝鲜,看起来就像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战神。
但随着美国的重视,麦克阿瑟带着10万余联合国军在7月加入战场,9月便把战线前沿打回了三八线,而当初攻打南韩的8万北朝鲜军队,最终只剩下2万人仓皇逃回朝鲜。
金日成接到大军溃败的消息,第一时间联系了苏联人,可“老大哥”似乎在这一刻也丧失了勇气,任他怎么哀求都没有下场动手的打算,只是给他支了一个“损招”——向新中国求援。
于是,嘴角长满大疱的金日成顾不上继续跪求苏联,转而向新中国发出了求援,希望能够派遣军队入朝作战,帮助朝鲜人民抵抗联合国军。
军队入朝作战是一等一的大事,毛主席最初收到朝鲜的求援信时也在犹豫,新中国本就保守百年疮痍,而今百废待兴,怎能再入战场杀局呢?
于是,关于救不救朝鲜、不救新中国如何自处、救的话怎么救,毛主席召集新中国高层领导,开始了一场大讨论。
而讨论会议的结果自然是出兵,这是我们知道的结果,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毛主席在其中到底扛下了几多的政治压力。
毛主席力破3大难题在那场绝密的讨论会上,毛主席作为“主战”的少数派,也是花费了很大功夫,才一一把各位同志的顾虑解决掉,并为后来的“抗美援朝”决策铺平了道路。
首先,与会的大部分人员的态度是“不出战”,因为初建的新中国整体国力积贫积弱,战争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经济消耗战,可国家当时的经济实力,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简直不堪一击。
为首的“副帅”林彪,更是直言“对手是美国”,无论是从经济储备,还是从武器装备的对比等方面,虽然当年我们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但这并不代表能打败美式装备的美国人。
一旦招惹了美国,届时很可能将战火从朝鲜半岛蔓延至国内,特别是更易被美军航母所威胁的东南沿海一带国土,新中国已经再经受不起这样的战乱。
毛主席作为大领导,自然不能主动说话,然后靠着影响力强行压制同志们的态度,于是他找了彭老总作为援手,抛出了一个新的论调——“出兵为和平”。
因为北朝鲜和新中国同属“社”字阵营,一旦邻国有难,我们不出手,这对于“社”字派系的国家来说将是一场“分化同盟”的利器,今日的北朝鲜,也有可能是他日的新中国。
再者说,派兵入朝作战,好歹能够把战场限制在朝鲜半岛,这样的话,半岛专门打仗,国内可以趁此机会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算是另类的“以斗争换和平”。
就这样,毛、彭二人的联手,终于使得“出战援朝”的决议成为了大家的共同选择。
既然决定了要帮助朝鲜,那么肯定要派数以万计的部队,这支部队要有一个军事指挥能力优秀的指挥官,最好是新中国前几位的“帅才”,一是重视,二则是为了胜利。
最开始,毛主席属意林彪当这个入朝作战的指挥官,毕竟到时候军队肯定就近调派东北的“四野”,算是林彪的老部队了,指挥起来肯定更加得心应手。
但林彪在“抗美援朝”这件事情上,本来就有抵触情绪,看着毛主席发问,他一再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毛主席。
眼见林彪确实在态度上存在消极情绪,毛主席只好再度选人,最终把“总司令”的人选放在了彭老总身上,后者在军队内部也有相当高的军事威信,指挥能力也更顾全大局。
在解决了出不出兵、谁人指挥的问题之后,毛主席再度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之前一众“不出战”同志们的顾虑——如何师出有名,还不引火烧身?
简单讲,那就是这支派往朝鲜作战的部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番号?
毕竟,从当年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再到现在“解放军”,我们人民军队的名称其实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且,在入朝作战这件特殊事情上,部队绝对不能以“解放军”的身份亮相朝鲜半岛,那样的话,很容易被西方势力冠上“中、美大战”的阴谋。
最开始,毛主席将部队命名为“支援军”,意指这是中国派遣到半岛支援朝鲜的部队,但这就很容易出现中国向美国公开叫板的曲解。
在黄炎培先生的建议下,毛主席终于想出了一个合适的词汇——“志愿军”,是人民层面上志愿到朝鲜帮助北朝鲜人民的,并不涉及国家之间的对抗。
解决了这3个问题之后,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革命风潮,而人民志愿军,也带着全国人民的援助之心,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
如今再看当年,谁人能够不佩服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几乎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军队威名,也为新中国的稳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发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