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工厂老板,会愿意拿出20万救一个生病的员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当家庭条件一般的晏苗芹豪气地拿出全部积蓄拯救了员工姜秀雯时,她没想到,几年后这笔钱会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她身边,甚至还多了一份温暖和别人对她选择的重新思考。
善良的选择:女老板为何愿为员工斥资20万?
晏苗芹是汕头一家塑料制品厂的女老板。
别看她现在是老板,其实她的生活并不宽裕。
工厂能开起来,全靠她一分一毫地抠出来的积蓄。
工厂刚有点起色时,员工姜秀雯突然病倒,医生说需要20万手术费。
这对一般的打工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姜秀雯和恋人方石刚是外地人,那会儿他们刚进厂,工资不高,手里更是连几千块都掏不出来。
方石刚在医院急得团团转,晏苗芹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她没太多犹豫,拿出2万住院费先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听说手术费还差一大截,她干脆把家里为厂子周转准备的存折直接交给了方石刚。
这个决定让她回家后被家人数落了大半个月,还因此和丈夫闹得很不愉快,可晏苗芹觉得值得。
她总说:“人命关天,钱可以再赚,但人不能不救。”
换位思考:员工夫妻为何执意返深圳报恩?
手术后,姜秀雯奇迹般恢复了健康。
虽然身体情况还需要注意,她却没离开工厂,而是和方石刚继续在晏苗芹的手下做事。
夫妻俩觉得这份恩情实在太重,不仅经常帮工厂里干些额外的活儿,甚至还主动放弃全额工资,只拿几千块作生活费。
晏苗芹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坚持发工资,“工资是工资,恩情是恩情,不能混为一谈。不发工资他们怎么生活?
”这是她常挂嘴边的话。
几年后,姜秀雯怀孕了,夫妻俩带着孩子回老家生活。
虽然离开了工厂,他们一直没有断了和晏苗芹的联系。
甚至听说晏苗芹的工厂情况不好时,方石刚还特意回来帮忙做临时工。
外地奔波不易,但夫妻俩觉得:“老板不是一般的好人,该帮还是要帮。”
116万的背后:“天降巨款”后的暖心决定事情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几年后。
当时的塑料制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行情也不理想。
作为老板的晏苗芹压力山大,甚至到了几天吃不上一顿正经饭的地步。
她为了工厂东奔西走,却依旧捉襟见肘——工厂拖欠员工工资,债务堆积如山,几次她都想放弃了。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方石刚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一切。
他说前些日子买彩票中奖了,总奖金有128万。
他告诉晏苗芹,他用这笔钱买了一点东西后,就想把其中16万打给她。
晏苗芹一开始拒绝,不相信天降巨款这种事有多么真实,但方石刚几次三番打电话解释,并且坚持,晏苗芹最终收下了。
没过几天,更大的惊喜来了——方石刚夫妇打算用剩下的钱进一步“投资”晏苗芹的工厂,直接打了100万过来,还和晏苗芹说:“这些钱,我们不要回报,就算入股吧,我们只愿你能挺过去!”
晏苗芹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还是忍不住感慨:“谁能想到,我曾经认为的付出,后来回头竟变成了自己最大的福报!”
滴水至涌泉:恩情如何从20万变成千万产业?
有了这笔资金,工厂挺过了最难熬的时光。
晏苗芹按照夫妻俩的意愿,把股份分了31%给他们,还任命他们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夫妻俩一边帮忙打理工厂,一边还不忘到各处推广公司的新产品,甚至帮忙联系订单,解决货物积压问题。
晏苗芹也在这段时间逐渐恢复了元气,和夫妻俩一起把工厂做得越来越好。
几年时间过去了,原本濒临破产的小工厂,现在已经开了几家分厂,还在各地有了稳定的客户群。
晏苗芹多次感慨:“当初为救人放弃了那么多,家人都说不值得。可今天回过头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夫妻俩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他们觉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他们一直秉持的做人原则。
“老板这么帮我们,换做是别人,未必能做到。我们得感恩。”如今,夫妻俩和晏苗芹早已成了一家人似的存在。
他们像朋友一样讨论工厂的生意,也像家人一样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
结尾:20万换116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钱的买卖,而是一场善良传递的双向奔赴。
当下的社会,“感恩”这个词似乎有点被淡化了,很多人会计算得失,却忽略了情感的流动。
晏苗芹和方石刚夫妻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不会被辜负,真诚总会有回应。
它提醒着我们,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交织起来的人生线索。
善意的转账从不亏本,唯一需要的,是一颗愿意付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