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探索古代中国的宗教、学术与江湖

裴元绍谈历史 2023-11-04 00:59:03

三教九流:原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后来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九流则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九家最为重要。

三教九流不仅代表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划分。

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例:你少与社会上那些三教九流往来。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角色和情节。

在民间九流也有不同的排序: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地区为分类的九流排序:

华北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媒婆。

华东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巫。

华南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巫医。

西北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戏子。

西南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戏子。

东北地区:士、农、工、商、兵、匪、赌、娼、媒婆。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三教九流的概念已经逐渐淡化,在一些传统文化、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表达的身影。

三教九流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涵盖了宗教、学术、社会等级、职业划分和江湖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了解三教九流的概念和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历史事件——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时期,由于佛教费财伤民,悖逆不孝,北周武帝于公元577年实行大规模废佛活动,完全不顾及著名僧人慧远、任道林等人的极力抗争,于北周全境内扫尽一切寺塔,焚毁经籍佛像,勒令僧尼还俗为民。 北周武帝灭佛是继北魏太武帝灭佛后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三教九流在古代中国的复杂关系和文化碰撞。

历史事件——唐朝的“三教论衡”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三教九流的概念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融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其中之一就是“三教论衡”。

“三教论衡”是指唐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主要宗教派别的学者们相互交流、辩论和探讨的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在皇帝或贵族的赞助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宗教、哲学和文化问题,以及促进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学者们经常就宗教义理、修行方法、道德伦理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些辩论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这些论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三教九流的概念和历史演变,以及它们在古代中国宗教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些论衡也为现代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促进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重要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