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程邈等人的努力下,用隶书简化了篆书。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架不住事儿多,上级、客户催得紧,隶书写起来还是慢了!
在催促声中,人们不得不加快了书写隶书的速度。
这人一急起来,啥断笔、中锋、蚕头燕尾神马的也顾不上了。
笔画之间出现了很多连笔和省略,一竖列字下来一气呵成。
久而久之,这些简化的笔画、结构形成了固定的写法,这样,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就出现了。
草书,千万别认作学虫
说到草书,一笑我忍不住要吐槽了。
据2017年的统计,中国书法家协会有会员8000多人,全国各省市级书法协会会员人数加起来有数万人;开了书法专业的大学有100多所,其中能培养博士的有11所。
但这么多搞书法的专业人士,迄今也没对草书做一个标准化的界定,搞得我这个写书的也很为难。
有人就说了:“草书有明确的定义啊,是你没看书吧?”
——不是一笑不看书,而是越看越糊涂。
草书还像相对论一样,搞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的草书就是写得潦草的字。
这样一来草书的起源得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而且医生处方上的字、我家小女在墙上的杰作等都算草书了?人人皆可成为草书书法家?
这样的话,“草书”这章就没法写了,还有完没完了?
所以,有人提出了狭义的草书定义,按照百度百科上面的是:
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而最新修订的《辞海》对“草书”的定义是: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汉代。
为什么要加个“大约”,这是因为以前都是靠文献,到了现代大量秦汉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木牍、帛书等文物出土后,大家突然发现篆书和隶书之间存在大量的、文献未曾记载的、介于篆隶之间的字体。
这下书法界就热闹了。
对于这些字体的归属公说公有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谁也不服谁,导致这么多专业搞书法的人,到现在也不能说清草书的确切起源。
目前较为权威的文献界定,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记载“汉兴有草书”。
萌芽期的草书统称为早期草书(这名字也忒随意了),接下来是章草,再到今草定型,到唐代进一步出现狂草,沿用至今。
说文解字
对于早期草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现在我们能确定的最早的草书墨迹,是西汉敦煌简牍草书。
1979年,在敦煌西北95公里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出土了1217枚简牍。
这批简牍最早者为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是王莽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
简牍上面的字迹很多都是匆匆写就,虽以隶法行书,但笔画更为率性自由,有明显的连笔和减笔,有了草书的雏形。
敦煌简牍
在此之前,1930年,瑞典学者F.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居延城(现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汉代烽燧遗址挖掘出简牍一万余支。
其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戌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功谱和私人信件等。
这批简牍统称为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
不过,它所在的时代比敦煌汉简(多为东汉初)晚了20-30年。
居延汉简
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实物的出土,为早期草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带着篆书味道的隶书快写体开启了草书的时代。
一些学者把这样的字体称为隶草(不是《石门颂》那种草隶哦,别搞混了),将它与正规的隶书区别开来。
但由于这些简牍大多出自戍边将士、文吏、工匠、商贩之手,而且又是随意、匆忙之中所写,所以只能说它率真朴茂,自然天成,是一种原生态民间书法。
其实汉简中也不乏质量上乘的精品。
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像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一样,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统称为边塞汉简。
边塞汉简之楼兰汉简
另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统称为墓葬汉简。
墓葬汉简之武威汉简
普遍说来,墓葬汉简书写质量要比边塞汉简好。
很简单,墓葬汉简的书写者一是文化程度要比戍边的人要高,二是没那么急,大部分随葬的都是之前日常写好的,或是墓主死后专门请人写的,书写时恭敬、认真,自然水平要高。
但这样一来,也失去了草书的韵味。所以,一般研究早期草书,还是以边塞汉简为主。
有意思的是,尽管对早期草书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当代书法家借“学习”“借鉴”汉简之名,大肆创造所谓的新书体。
对于这样的追捧,如果汉简有灵,想必也是很无奈吧。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