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中国版英伟达?资本市场一度通过一轮暴涨来集体押注,包括海光信息、寒武纪为首的AI芯片龙头一飞冲天。1月7日,二者领衔A股反弹,各自大涨10%作用,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图: 寒武纪VS海光信息股价走势图,来源: Wind
百舸争流,谁能笑到最后?
01 海光凭什么市值第一?海光信息属于中科系,目前为A股市值最大的芯片企业(寒武纪排名第二)。主营产品为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属于AI处理器,部署在服务器集群或数据中心,为应用程序提供高算力)。
2023年三季度,海光DCU系列“深算二号”发布,相较深算一号,性能提升超100%,并实现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按照代际区分,海光CPU有7000系列、5000系列、3000系列,DCU主要为8000系列。据2021年披露,公司7000系列收入为15亿元,占比总营收的65%,8000系列收入为2.39亿元,占比为10.3%。2022年改变统计口径,CPU、DCU均列为高端处理器业务,未在单独披露。
2014年成立以来,海光信息业绩增长很快。2021年实现利润扭亏为盈,为3.27亿元,到2024年前三季度,已经升至15.26亿元,营收从同期的23.1亿元增长至61.37亿元。
海光信息盈利能力也持续走升。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毛利率为65.63%,较2019年提升28.3%。横向对比看,该毛利率为A股半导体板块市值TOP50中最高,超过寒武纪的55%、北方华创的44%,中微公司的42%以及中芯国际的17.6%,可见该领域竞争壁垒颇高。
净利率方面,2024Q3为34.33%,保持上升势头,较2021年大幅提升15.39%。其中,销售费用率极低,最新仅为1.96%(寒武纪为22%,且维持上升势头),可见产品竞争力强,供不应求。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21.68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9.56%,位居行业前列。
海光信息作为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已充分受益于AI需求大爆发,业绩增长、盈利能力持续走好。
此外,在卡脖子、国产替代背景下,被外资巨头拿走的AI芯片市场蛋糕,也需要由海光为首的本土企业替代,成长潜力较大,因此市场也愿意给予高估值。
2024年12月25日,市场传言海光“深算三号”已在大厂进行测试。海光DCU有类CUDA架构优势,一旦测试通过,可快速上量。这一消息引爆了海光股价,在当日大涨超11%,刷新历史新高。
要知道,字节在2024年采购了23万张英伟达芯片,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微软的48.5万张(腾讯排在第三),比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都要多。这些国内互联网大厂一旦将AI芯片需求转向国内厂商,其业绩景气度会很高。
02 寒武纪值3000亿?在AI芯片领域,海光信息还有诸多国产竞争对手,包括华为海思、寒武纪等大厂。尤其是寒武纪,资本市场给予及其乐观的预期,最新市值达到近3000亿元。
具体来看,寒武纪营收结构主要分为智能终端处理器IP、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云端产品线以及边缘产品线。
2017-2018年,寒武纪进入华为生态圈,后者智能终端芯片麒麟970采用的是前者的NPU芯片。在此期间,寒武纪的收入基本全来自于华为,即智能终端处理器IP业务。但华为后来自研NPU,寒武纪这块业务逐步归零。
2023年,寒武纪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为6.05亿元,占总收入的85%,主要为地方政府的一些算力基础设施(基于自身云端产品、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再集成其他终端设备而成)。但该业务在去年AI需求大爆发之下,仅增长31%,且收入绝对值偏小。
当然,市场最为期待的还是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训练芯片(思元290)、推理芯片(思元100、思元270、思元370、思元590等)。其中,思元590于2023年发布,采用ASIC架构,功耗低、效率高,几乎支持当前所有主力大模型,综合性能对标英伟达的核心产品A100。
然而,寒武纪云端产品线在去年反而同比下滑60%,仅0.9亿元。主要是因为2022年底受到美国制裁,产品相关供应链受到重创。
可见,至少截至24年Q3前,寒武纪相关AI芯片,与华为系实打实产生较大规模相去甚远。未来,寒武纪能不能脱颖而出,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寒武纪在2023年以来的AI大模型、地方主导的智算中心集群等大规模需求爆发之下,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另一方面,寒武纪在绑定下游服务器企业、共同开拓市场层面,尚存挑战,需要切实证明。目前AI服务器生态主要分为华为系、中科系(海光信息绑定了中科曙光、浪潮信息、新华三等大批下游服务器厂商),如是,寒武纪的生态圈构建格外重要。
如此基本面,资本市场极为狂热,将寒武纪视为中国版的英伟达。截止1月2日,寒武纪市销率PS近400倍(PS主要用于评估那些尚未盈利或盈利不稳定的高成长性企业的价值),毫无疑问创下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图:寒武纪历年PS走势图,来源:Wind
横向对比看,海光信息PS为39.4倍,英伟达PS为29倍。再看OpenAI,2024年全年营收预估为37亿美元,按照2024年10月新一轮估值的1570亿美元来推算,PS为24倍。这些科技公司的PS远远不及寒武纪,可见后者估值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泡沫,需要海量业绩熨平。
复盘寒武纪过去股价表现,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其大涨走势更多是由市场狂热的资金面驱动。在2023年1月之前,寒武纪股价因基本面恶化,股价一度大跌近80%。之后,遇到AI行情大爆发,股价在短短一个季度之内飙升400%。
之后,股价一路狂泻至2024年年2月初,累计跌幅高达60%。随后开启反弹,直到9月24日,彻底伴随大市爆发而爆发——最近3个月,股价大涨逾200%。
当然,公司有泡沫不一定马上就破,完全有可能继续上涨,就如同食品饮料在2021年2月之前,长达数月之内,多家核心龙头估值在100倍以上,而后才经过长达四年泡沫出清过程,现在回到20倍出头。
03 两大潜在风险点其实,A股半导体板块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一度大涨超70%,最新PE估值为84.7倍,出现了较为明显估值溢价,较2022年10月本轮低点的30倍反弹180%以上。当然,半导体龙头,诸如海光信息、寒武纪则上涨了300%、1000%。
对于半导体龙头,有人这样去形容——千金买马骨,本身不值那么多,但国家要树立典型,吸引资本、人才涌入,龙头估值溢价就特别多。这其实也是市场主力资金容易形成共识的重要因素。等核心卡脖子技术被陆续攻破后,外部不再形成制约时,半导体溢价或许就会消失了。
当前,半导体面临两个较大风险点。一方面,A股市场基于预期将央行、财政部等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对经济基本面复苏的重磅利好,基本都打进价格里面去了,未来将考验业绩落地成效。
从11月、12月相关宏观数据看,未来弱复苏概率更大,叠加特朗普上任后加征关税尚无有效定价,市场整体一旦面临调整压力,那么半导体板块难以独善其身。
另一方面,A股半导体(尤其是AI龙头),主要隐射美股。 在《英伟达的麻烦还在后头? 》一文中,我们提出英伟达业绩高成长性的逻辑存在隐患——毕竟树不能天到天上去,量维度上,在应用场景有限的局面下,GPU大规模持续高额采购可能并不现实; 价维度上,几乎必然会进入降价周期中去。
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面临两方面威胁。其一,AMD、华为等科技巨头竞争;其二,美国头部科技巨头有意通过自研降低对英伟达的高度依赖。
当前,第二大威胁已经成为现实。谷歌找到博通开发TPU,微软找到Marvel合作,微软自研“CPU+GPU+DPU”,而基础均建立在ASCI(高度定制化芯片)。在ASCI市场上,博通是全球老大,市占率为60%左右,Marvel占比15%左右。
ASCI与GPU属于不同技术路线,前者伴随着美国科技大厂亲自下场自研,ASCI在推理市场份额有望上升,而GPU有望下降。据机构预测,英伟达当前在推理市场市占率为80%,在2028年有望下降至50%。
AI芯片竞争格局生变,而资本市场当前极为亢奋,给予英伟达很高估值,对于业绩增长也非常乐观——市场主流预期英伟达2025年营收增速达到55%至1914.5亿美元。
这其实便是预期差。英伟达一旦业绩稍低于预期,便会出现估值杀。倘若如是演绎,这对A股相关半导体龙头,尤其是寒武纪,乃至海光信息——这类估值泡沫很高的公司或有较大杀伤力。因此,当前更多的应该看到股价暴涨之后的风险。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