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南京一对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前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却在进入医院时被保安拦下。尽管医院监控显示,最终导盲犬进入了医院,但事件仍引发了社会对导盲犬陪同权利、公共场所接待规范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此次事件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医院接待特殊群体时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或接待指引,保安和医护人员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缺乏规范依据,再加上担心导盲犬可能吓到其他患者,以至引发误解和矛盾。
其实,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明确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然而,即便是在很多导盲犬使用历史很长的国家和地区,导盲犬在进入公共场所中遭到拒绝和排斥的现象也不鲜见。比如日本在 2019年的一个相关调查中就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合时遇到过问题。
导盲犬被拒绝入内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公众对无障碍理念的认知不足。很多人,包括一些公共设施的工作人员,缺乏分辨导盲犬与普通犬类的能力。一些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可能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一刀切”式拒绝。此外,普法力度的不足,也让盲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帮助大众理解导盲犬对盲人的生活和心理支持作用。例如,通过媒体科普和互动活动,让公众了解导盲犬的专业性和重要性,理解工作犬和普通的宠物犬的区别,缓解恐惧与误解;在场所管理中加强普法教育,提供操作指引,并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借助体验活动和公益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无障碍服务不仅是帮助残障人士,更是构建包容社会的重要一环。
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也应制定更细化的接待规范。比如,明确导盲犬进入医院的流程,包括如何验证导盲犬身份、如何安排陪同患者的安全通道、是否需要佩戴嘴套等。同时,为一线服务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使其了解相关法规和特殊人群需求,从而在突发情境中更好地平衡各方权益。
此外,可以考虑建立“导盲犬协助热线”或专门的协调机制,让残疾人群体在遭遇困难时能及时获得支持,避免问题进一步激化。在公共沟通上,对于一些有关导盲犬的质疑,也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用开放和沟通的态度,化解矛盾。
导盲犬陪同权利的实现,既需要公众认知的提升,也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只有通过沟通、理解和制度保障的多方努力,才能让导盲犬的权益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盲人创造平等、便利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会更具包容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