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让不少投资者忧心忡忡,债基领域更是泛起层层涟漪。
自2月中旬起,债券基金宛如坐上了滑梯,一路回调下跌,如今已跌回去年11月甚至10月的水平。
这一状况让许多投资者苦不堪言,一直坚守持有的,前期积累的浮盈已如泡沫般消散;而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间才入场的新手们,更是无奈地站在了高岗之上,望着缩水的资产不知所措。

为何债券基金会突然掉头向下,陷入这般跌跌不休的困境?
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从基础金融原理来看,债券价格涨跌与利率高低呈反向关系,就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便上扬;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则应声下跌。
今年,尽管各种监管口径的会议不断传达出要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的信号,市场也满心期待着利率走低带动债券上涨。然而,现实却给了市场一记耳光,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热议的降息,直至今日都未真正落地。
在此期间,债券基金经理和理财经理们基于对降息的强烈预期,纷纷押宝降息行情,大量买入债券,使得债券利率大幅下降。可降息的靴子始终未落下,投资行为与政策预期严重倒挂,债券市场焉能不跌?
此外,政策层面的“爽约”也是债基下跌的重要推手。
回溯去年10月到12月,美元指数一路狂飙突进,这一变化如同在全球金融市场投入了一颗巨石,引发了剧烈波澜,人民币汇率也随之出现大幅波动。

为了稳定汇率这一宏观经济的重要基石,央行不得不暂时搁置降息计划。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金融知识——降息对汇率的影响。
简单来说,当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利差时,利差越大,就越会吸引外汇从我国流向他国。
若人民币继续降息,中美之间的利差将进一步拉大,这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空因素。因此,在政策的权衡考量中,汇率稳定性的优先级被置于降息之上,这一导向在央行对外发布的季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央行明确表态,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全力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措辞之严厉,彰显出稳定汇率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央行加大了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央票的节奏,释放出誓死保卫人民币汇率的强烈信号。
正是基于对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导向的深入洞察,我们才得以在圈子内部提前提示债券和理财即将回调的风险,并且在公开视频中反复提醒投资者今年不要在高位买入美元,只可惜,这些努力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影响力仍显有限。
投资者该咋办?面对债基的持续下跌,现在手上还持有债基的投资者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是坚守阵地死扛到底,还是果断抛售及时止损?其实,答案并非简单直接,需要结合自身的资产配置情况来综合判断。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常见的5大类资产配置思路。

对于日常零花钱这类资金,建议放置于货币基金之中。
货币基金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资产期限非常短,平均低于180天。这一特点使得在债券市场下跌的情况下,货币基金只需持有资产等待到期,便能实现兑付,基本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所以,投资者完全没有必要在货币基金资产暂时亏损时匆忙卖出,保持耐心持有是明智之举。
同理,短期债券基金和短期理财由于投资期限较短,其风险在这一轮市场波动中也已基本得到释放,目前来看没有太大问题,投资者可以相对安心持有。
安全垫资产,以银行理财为例,其情况较为复杂。
虽然从整体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也存在一些隐忧。然而,由于一些不乐观的信息不便在公开场合详细阐述,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进入特定圈子查看相关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银行理财在当下市场中的潜在风险与机遇。
而对于风险资产,其中涵盖了债券、黄金、股票等多种投资品类,其投资决策就更加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给出明确建议。

建议认真研读2024年和2025年的财富密码专栏,其中有对各类风险资产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投资指引。对于尚未进圈子的朋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资产中的债券投资逻辑与货币基金截然不同。
以长期债券资产为例,如果持有10年期国债基金或者30年期国债基金,其每年的利息收益并不高,如10年期国债一年利息仅1.87%,平均到每个月的收益率仅为0.16%。
如此微薄的收益,在面对市场利率的任何一次轻微波动时,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这就警示投资者,在进行风险资产投资时,必须要审慎权衡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切不可盲目跟风或忽视潜在风险。
在当前债基市场动荡的局势下,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深入了解债基下跌的原因,结合自身的资产配置状况和投资目标,谨慎做出决策。
同时,持续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动态,不断学习金融知识,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稳健前行。
未来债基市场究竟将走向何方,是触底反弹还是持续低迷,让我们拭目以待。
视频来源@珍大户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