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皇帝明代宗,卡点上早朝,结果被哥哥太上皇英宗偷跑出来顶替

宋安之 2022-07-01 18:04:47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新年刚过完,年味还没有彻底消散之际,历经土木堡之变摧残,正在缓慢复苏的大明王朝,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那便是当天百官上早朝朝拜的对象,突然由明代宗朱祁钰换成太上皇朱祁镇,此举意味着明英宗朱祁镇正式复辟,开启自己的二度皇帝生涯。

这场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主要由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

于正月十六日夜晚悄悄进宫迎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凌晨,就宣告成功。可以说只是一夜之间,就将在位7年,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力挽狂澜地的救时天子明代宗推翻,或者说明代宗只是上朝没有早到,非要卡点去,如果他不卡点去上早朝,提前去上早朝,等着百官,也不至于那样被推翻。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用了1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用了4年。明代宗力挽狂澜,保住明朝之全盛天下,在位期间也有一番作为,也算是一位贤明君主,为何一夜之间,被几位大臣就给推翻了呢,而且还是被一手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取而代之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夺门三大功臣之中的指挥者徐有贞,选择的政变时间简直是千载难逢,使得这场政变轻轻松松的成功。

在明朝皇帝可不是天天早朝见百官,正月十七是早朝的日子,发动夺门之变的大臣,就特意等到十六日晚上动手,十七日凌晨得手,就是在等早朝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大家想想,古代为什么要提前立储,皇帝登基时要举行大典,还要“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甚至皇帝禅位也是举行仪式三请三让呢,就是要提前确立新皇帝的权威和名号,使得皇权顺利交接。不然不提前树立权威,使得大家都知道,那么新皇帝突然之间继位,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会有很多不服之人难以接受,乃至是发难。

这时候早朝的好处显而易见,百官都在,太上皇一出面,重新为帝,接受百官朝贺,得到了百官的承认,这权威就树立起来了。

不然即使发动政变成功,哪怕将明代宗抓起来杀了,宣布太上皇复位,但百官不在宫中,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就会怀疑这消息真假,心中疑惑是不是真的?

至于忠于景泰帝的大臣,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进宫勤王护驾。到时候肯定要流血,要死人,局势更是会不可控制。

但是明英宗一开始就树立起权威,使得百官不管愿意与否,都得承认他的复位,那么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而且明英宗当时说话也很有水平,宣谕“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其各任事如故”。意思是明代宗快要病死了,所以大臣们迎我出来主持大局,你们不要害怕,和之前一样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我不会动你们的,不要因为明代宗一个将死之人搭上自己的性命。

百官震惊之下,看见太上皇端坐于皇位之上,旁边又有石亨等武将虎视眈眈,只能各就班位,朝贺太上皇复位。

不得不说夺门之变的指挥者徐有贞真是一个天才,这一招是相当高明,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其实当时也就是明代宗病重,甚至上个朝都困难,处于权力空虚期,不然一般来说,皇帝早朝肯定会早到,甚至很早就到,那样到时候遇到徐有贞等人迎着自己的哥哥明英宗,可就精彩了。

肯定是一场惨烈斗争,徐有贞一方也就是有张軏带的一千多京营兵,虽然还有石亨负责禁宫警卫,但是明代宗若在,那些禁军将领肯定大多还是听明代宗这个皇帝的。

到时候,这场政变肯定会失败,明英宗更是会被明代宗借机铲除,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二、明代宗病重将死,又无子,废掉明英宗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不复立,不得人心。

历朝历代都不乏自认为不得志的野心小人,他们其实已经身居高位,但依旧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权力。于是就喜欢走个捷径,发动个政变什么的,通过扶持皇帝的从龙之功,想要一飞冲天,发动夺门之变的几位大臣就是这样的人。

明代宗虽然在位7年,拥有支持自己的朝堂势力,但是他的健康状况却很糟糕,而且好不容易有一个儿子朱见济还早夭,自己到了景泰七年就病入膏肓。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使得自认“不得志”的大臣们认为有机可乘。更要命的是,明代宗病重的时候,不能到期在南郊大祀天地,便以武清侯石亨代替自己行祭,石亨被召至病榻前受命,一看明代宗的样子,明显没几天好活了,马上下定决心,与其他人秘议复辟。

如果明代宗有儿子,自己又不是病入膏肓,这群野心家也不敢铤而走险。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代宗没有立储,如果他立储,事情也不至于发展到那一步。

因为明代宗如果立储的话,最合适的人选是哥哥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以后,朱见深就被立为太子。

不过后来明代宗不讲究,想要自己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便通过贿赂大臣等方法,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一年以后,儿子朱见济早夭。自己的如意算盘打空,而且之后到死也没有再生下儿子。

后来明代宗在病重无子情况下,其实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复立前太子朱见深为储君,毕竟当初说好的,明英宗被俘虏,明代宗只不过是代理皇权罢了,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本身就不对,理应将太子之位还给他。

但是明代宗却并不怎么愿意,因为他与哥哥明英宗因为皇权,可谓是反目成仇。在哥哥明英宗归国以后,对其是百般打压,使得很多大臣都不满意。

于是朝堂之上主要出现两派意见,一是支持前太子朱见深复立,一是认为可以迎立明代宗叔父襄王的世子,等于是舍去明英宗一脉。不过明宣宗就明英宗和明代宗两个儿子,舍去明英宗一脉,等于要剥夺明宣宗一脉的帝位传承,也不太合适。

明代宗是犹豫不决,本来他痛痛快快复立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徐有贞和石亨等人之所以发动政变,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没有被复立太子之位,不然立了朱见深为太子,他们支持明英宗复辟,岂不是成为让父亲抢儿子的皇位?

但明代宗是犹豫不决,也没有表态,只是准备在正月十七的早朝做出最终决定,这么一来,徐有贞和世亨等投机者自然坐不住,万一真立了朱见深为储君,他们就师出无名了,于是政变就发生在正月十七早朝前夕。

明代宗是错失了最后一次纠正的机会,如果他立朱见深为太子,也不至于落得那般凄凉下场,在政变不久以后死去。而且谁也不知道,明代宗到底想立谁当储君,成为一个谜。

同时明代宗对哥哥明英宗百般打压,将其囚禁于南宫之中,还有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又没有复立,这样其实很不得人心,这也是明英宗复辟以后,得到大臣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明代宗识人不明,重用之人在关键时刻的起不到关键作用,反而是背叛他,焉能有不失败道理?

石亨在明代宗时代,为武清侯爵位,掌管禁宫警卫,也是明代宗重用之人,甚至让他代自己行祭,不说位极人臣也差不了太多。

但结果是,明代宗病入膏肓之际,石亨反而起了推翻明代宗的打算,最后更是联合其他大臣,利用自己掌管禁宫警卫的便利,发动夺门之变。

还有纯臣于谦,明代宗对于他最为重用,于谦又是兵部尚书,拥有兵权。

但于谦不是一般人,他对名利地位并不看重,而且是忠于国家,而非皇帝个人。所以当大局已定之时,于谦即使有兵权,也不会反抗,因为不想生灵涂炭。

如果政变一开始呈势均力敌状态,说不定于谦还会出手,但是政变快速成功,大局已定,于谦也就无所畏惧地接受了这种结局。

明代宗若是培养一个只忠于自己的臣子,不像于谦那般纯粹,说不定真可以扭转局势,因为到了于谦那种地位,宫中发生巨变,不可能提前一点风声都不知道,如果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召集兵马,那么胜负真不好说。

以此来看明代宗这个人,并不是工于心计,并不会用人,有点跟纯臣于谦相同,都是一心为国,对于驭人之术和阴谋诡计,其实并不擅长,所以面对小人冷不丁的发难,只能是失败结局。

四、夺门之变还获得了孙太后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代宗之所以可以登基,是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还有被俘虏在瓦剌部的明英宗经过探望的锦衣卫传回的口传圣旨,才得以登基为帝,这是他成为皇帝的重要法统基础。

这也是明代宗很容易被推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的地位很尴尬,他只是代理皇权,他的合法性来源于孙太后和明英宗,面对这母子二人,他一开始就矮一头。

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要发动政变,不只是提前与明英宗沟通好,更是通过原王振门下的太监曹吉祥,向孙太后秘报了此事,自然得到孙太后的同意。

虽然《明史》之中,对于明英宗与孙太后的关系有两种矛盾的记载。一说明英宗为孙太后所出,一说明英宗是宫人之子,被孙太后夺之,率先“生”下皇长子,以此母凭子贵由贵妃升级为皇后。

但不论怎么说,退一步说,即使明英宗不是孙太后所出,但怎么说也是孙太后抚养长大,孙太后自然更亲近于他。

而且明代宗一死,还不确定是谁继位,但孙太后大概率是要成为太皇太后,那样距离皇帝就太远了,做太皇太后可不如做太后。

所以不论从感情还是利益上来看,孙太后自然是支持明英宗复辟的。

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夺门之变就又披上了一定的合法外衣。而且孙太后的表态支持,使得这场政变既是国事,也是皇族内部家务事,无形之中的阻碍就小了太多。

只是可惜了明代宗,身为一代力挽狂澜之君,治国理政比哥哥明英宗强多了,但是因为属于是“代理”皇帝,一开始就弱了一筹。

面对哥哥明英宗,做不到大度,也受制于朝堂下不了狠手,最终救了大明王朝,却救不了自己,落得一个凄凉而死的下场。

反而是哥哥明英宗,酿成土木堡之变,竟然可以再度成为皇帝,死之前办了三件无补于大局的好事,就被史官大书特书,俨然是一代明君一般,简直是太讽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