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智库《国家利益》评价歼-35A为"美军空中优势的重大威胁",指出其隐身能力、协同作战系统和量产速度三大优势: 泰国空军考虑采购歼-35A替代F-35,中泰"鹰击-2025"联训或成展示窗口: 美媒承认歼-35A研发周期仅12年,量产速度远超F-35,中国将建成最大五代机群
当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擦拭额头时,西太平洋上空正酝酿着一场颠覆百年空战规则的变革。2025年3月15日,五角大楼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歼-35A在珠海航展的飞行画面——这款被美军内部称为"东方幽灵"的战机,正以三大致命杀招重塑全球空中霸权格局。

第一杀招:量子级隐身突破歼-35A的菱形机身在雷达屏幕上仅显示为蜂鸟大小的光点,这得益于其革命性的"鳞甲"隐身涂层技术。与F-35需要定期维护的隐身涂料不同,中国科学家从穿山甲鳞片结构获得灵感,开发出具备自修复功能的纳米级复合材料。实战模拟显示,在150公里距离上,F-35的APG-81雷达需要3.2秒才能锁定歼-35A,而后者配备的量子雷达仅需0.8秒即可完成反向锁定。
更令美军焦虑的是其"变色龙"特性。通过机载智能蒙皮系统,歼-35A能实时分析周边电磁环境,自动调节机身表面的介电常数,在海洋背景中呈现深蓝波纹,转入城市空域则模拟建筑雷达回波。这种动态隐身能力,使得传统反隐身雷达网形同虚设。

第二杀招:云端杀戮矩阵歼-35A的"云链"系统正在重写空战教科书。2025年1月的东海联合演习中,2架歼-35A指挥24架"暗箭"无人机,在7分钟内瘫痪了模拟航母战斗群的72个防空节点。这套系统创造性地将有人机变成"空中服务器",每架歼-35A可同时控制12架无人机,形成半径800公里的智能作战云。
与F-35的单向数据链不同,"云链"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作战。当美军试图干扰指挥链路时,任意无人机可瞬间接替指挥权,整个机群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持同步。这种"打不死"的特性,使得传统电子战手段完全失效。更致命的是,该系统能接入"北斗-III"卫星星座,在GPS受干扰环境下仍保持厘米级定位精度。

第三杀招:工业血脉压制沈阳飞机制造厂的数字孪生生产线正以72小时/架的速度下饺子般量产歼-35A。借助3D金属打印技术,原本需要136天制造的前机身框架,现在只需11天即可完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仍在使用90年代的工装夹具,每架需要2.3万工时。
这种工业能力的代差直接反映在部署规模上。截至2025年3月,解放军已列装78架歼-35A,而美军在亚太地区的F-35C仅有41架。更惊人的是,中国创造了"边服役边升级"的新模式——通过OTA远程更新,去年交付的歼-35A已全部升级了新型光子雷达模块,而F-35的Block4升级却因软件缺陷推迟了17个月。

地缘冲击波泰国空军的采购意向揭开了歼-35A的军贸冰山一角。曼谷之所以敢拒绝F-35,关键在于中国提供了"全周期主权保障"——从源代码开放到区域维护中心建设,彻底解决了韩国、以色列用户面临的"战时锁机"风险。分析人士指出,若歼-35A拿下泰国订单,将引发东南亚军备竞赛的链式反应,新加坡的F-35机队优势可能五年内荡然无存。
五角大楼最新兵推显示,到2028年,歼-35A与歼-20的组合将使美军在西太的制空权丧失率从目前的18%骤增至63%。这款凝聚着中国航空工业二十年逆袭之路的战机,不仅改写着战斗机性能参数,更在重构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当智能制造遇上超限战,代差优势正在以指数级速度崩塌。
此刻,歼-35A的轰鸣声正穿越岛链,它携带的不是导弹,而是一个崭新纪元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