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文圈的AI难题,编辑们最懂

创意科技实验室 2025-03-08 11:21:09

网文界的「AI怪圈」

花花是一名资深的网文编辑,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三年。

她每天都要从成堆的投稿中寻找值得推荐的文章。

今年,她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邮箱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AI稿件,“有时候一天能收到五六篇,还有不少是“二道贩子”反复投稿的。”花花说。

你可能想到,这些AI稿件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其实,网文编辑们已经摸索出几种通用的鉴别方法。

一种是利用现成的AI检测工具,如朱雀、豆包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忙做初步鉴别。

另一种办法是人工辅助,通过编辑们丰富的经验来辨别文章文风、主线和人设。

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有效的。

不过,面对“究竟什么是AI稿件”这一问题,编辑们也难以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回答。

技术的发展让AI越来越懂得网文的套路,这使得编辑们在判断时面临更多挑战。

新人作者七七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她的稿子被误认为是AI生成的,尽管她没有使用AI,只是稍加润色。

这样一来,现在的网文界似乎陷入了一个“AI怪圈”。

平台鼓励作者们使用AI辅助创作,可编辑们又需要用AI或人工鉴别这些文章是不是真正由AI生成的,或只是借助了AI的部分功能。

这给网文编辑们带来了新的工作量,也让作者们感到困惑。

暧昧不清的平台态度

AI稿件在网文圈泛滥,部分平台也推出了针对AI稿的策略。

平台的态度却显得暧昧不清,既在拥抱AI的同时,又在出台限制措施。

在今年初,包括番茄、晋江、LOFTER等平台都相继出台了对AI稿件的判定或处罚措施。

比如,番茄的新书在进入流量池获取收益之前,会有一个验证期,这让许多新手作者们感到紧张和不安。

实际上,平台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创作效率。

据悉,AI的介入可以有效降低网文平台的内容成本,同时提升创作效率,还能探索更多变现手段。

这对平台来说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对于具体落地到创作者们那里,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编辑们也提到,当平台封禁那些批量生产无意义内容的账号时,这其实是常态操作,但由于AI的热度引发大范围关注,所以事情就被放大了。

晋江文学城也发表了相关声明,解释AI写作辅助是个新生事物,目前学术讨论不充分、法律规定不完善,对AI生成内容作出明确界定并不容易。

于是,作者们依旧在这个模糊地带里徘徊,不确定应该如何把握AI辅助的度。

赚钱的「卖铲人」

在这个AI如火如荼的时代,不仅仅是AI写作工具供不应求,如何反AI也成了一门生意。

你能想象到吗?

一些创业公司靠着“校验AI内容”就实现了营收。

目前市面上AI写作工具种类繁多,既有支持大模型的chatbot,也有星月写作、码哩写作这类垂直应用。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AI网文”写作,会发现有很多服务商提供相应的服务,有卖网课的,有卖软件的。

有趣的是,这些服务商有着非常详细且快捷的赚钱方式。

他们会建议写手专注于女性向领域,因为平台通常给这种内容更高的全勤奖励。

此外,还有些服务商打出一些不签约的危险提醒,告诉用户尽量避免与编辑签约,因为这样会增加被检测到的风险。

中国网文市场规模巨大,给AI淘金创造了广阔天地。

网文创作者的需求差异化很大,这便使得AI工具可以根据需求快速迭代,验证市场。

新手、中腰部创作者对快速变现有强烈意愿,这样一来,AI创业想要在短时间内积累忠实用户也并非难事。

技术的发展与网文市场的调整

在网文市场上,AI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头部作者由于有着较强的原创能力,其作品往往具备较高的抗AI复制性,收入反而不降反升。

但对于中腰部和底层作者来说,AI却成了他们创作的巨大挑战。

乐观者认为,AI工具在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灵感。

许多创作者已经开始尝试如何去AI化,他们认为对抗工具毫无意义。

而保守者则坚信手工创作的纯净,坚决抵制AI稿。

在某个网文写作交流群里,深夜还在讨论“AI写稿”未来的人们,乐观者说:“对抗工具毫无意义。”一个创作者发出了灵魂拷问:“会不会以后网文也会毫无意义?”

这种讨论并不会轻易结束。

网文圈中的“AI怪圈”可能会持续存在。

但编辑们、作者们依旧在摸索,如何在这个AI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继续创作出让读者喜爱的作品。

结尾:

技术变革往往迅速而不可预知。

在网文行业,AI的引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就像花花和七七面对的那样,技术的进步让他们困惑,却也让他们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写作生态。

或许,有一天AI将成为网文创作的好帮手,而不是困扰它的对象。

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与AI相辅相成,这将决定未来的网文世界会向何处发展。

让我们保持关注,也许答案就在我们不断前行的路上。

0 阅读:1

创意科技实验室

简介:追踪前沿科技,探索未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