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什么逻辑?一个以吸引全球智慧著称的移民国家,却要对最聪明的人才“赶尽杀绝”,如此“自毁长城”,让人不得不感叹:果然,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中国行动计划”是特朗普时期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学者和科研人员的项目,打着“保护国家安全”的旗号,但却充满了种族偏见和歧视。这个计划以监控、调查、甚至起诉为手段,直接把许多华裔科学家推向了绝境。
不少无辜者最终得以洗清罪名,但生活早已被毁得支离破碎。这样的操作,不仅伤害了个体,也吓跑了许多真正优秀的国际人才。美国学术界因此叫苦连天,直接影响了科研的全球化合作。

重启这个计划,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钱学森这样的天才,如果再多几个“转移阵地”,受益的可就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了。

如今的国际人才流动格局,早已不是20世纪的模样。美国曾经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而现在,这一趋势正在悄然逆转。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吸引高端人才的比例持续上升,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海归”,正在中国的实验室和企业里发光发热。华为、阿里、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不仅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人才的强磁场。

而美国呢?“中国行动计划”这样的项目,让许多华裔科学家心寒甚至回流,这让美国的科技优势面临潜在流失的风险。试问,如果一个国家连学术的独立性都无法保障,又怎么指望留住那些渴望自由的头脑?

从逻辑上讲,重启“中国行动计划”并不能解决美国真正的安全隐忧。相反,这样的政策更像是一种政治化的象征,牺牲的却是科学的进步和人文的尊严。要知道,真正的科技竞争不是靠排外和恐惧,而是靠创新能力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这种看似“封锁对手”的手段,最终可能只会孤立自己。

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会再次开启那场被称为“中国行动计划”的“猎巫运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彭博社对未来的直白担忧。这项政策在特朗普的首次任期中,原本打着保护国家安全的旗号,实际上却沦为了对亚裔学者的种族性打击。

要说到排挤亚裔学者的荒唐事,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钱学森事件”。彭博社特意点出这一段,显然是想让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好好照照镜子。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阴影笼罩,反共情绪如山火燎原。那时的钱学森,正是名副其实的“天才科学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如鱼得水。然而,因为“种族”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怀疑,他被扣上了间谍的帽子。别忘了,那可是曾被美国海军部长金布尔评价为“价值五个师的科学家”。最终呢?在漫长的软禁与斗争后,钱学森选择回国。

这一决定让美国科技界狠狠抽了自己一耳光。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崛起,与钱学森的回归密不可分。而美国,不仅错过了钱学森,更错失了一个全面吸引全球人才的良好环境。

如果特朗普的目标真的是“美国优先”,那他需要明白一件事:美国的竞争力来源于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的偏执。麦卡锡主义已经让美国失去了一代人才,而“中国行动计划”这样的政策,只会重蹈覆辙。如今,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日本、欧洲,甚至印度,都在用开放的政策吸引顶尖头脑。如果美国继续把学术自由当作政治博弈的棋子,怕是人才没赶走“敌人”,却送走了自己的未来。

试想一下,一个学术环境充满敌意、一个移民国家不再友好,谁还愿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押注在这样的地方?特朗普真该好好想想,美国是要当全球人才的“灯塔”,还是用这些不光彩的政策把未来人才逼进对手的怀抱?

科技的发展需要开放,而不是孤立。麦卡锡主义和“中国行动计划”本质上都是对全球化的倒退。学术无国界,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中国在这一点上,显然比美国看得更清楚。几十年来,中国以其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包容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大批国际人才,这一点从钱学森到今天依旧如此。而美国若继续靠这种政策内耗,只会让它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更加孤立。

世界一直在变化。过去,美国的科研条件是世界上一流的。不单单是给科研人员的报酬高,主要的是美国投资建设了很多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大装置。没有这些大科研装置,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无米之炊,科研道路基本无法进行。

现在,我国在科研大装置上进行了大投资大建设,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视场巡天望远镜LAMOST、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神农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经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35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建设我们的“器”,加上我们的强基计划等等人才配套,加上我们世界工厂的巨大科研需求,加上政府的科研投资和科研政策优惠倾斜,加上我们全产业链的科研技术和生产支持。科研装备、科研人才、科研需求、科研资金、科研能力,这五大科研条件在我国是不断升级增长。
科研的果实只能结在最适合的土壤上。目前,美国的科研实力是不断下降中。科研大装置上已经落后,用美国天眼来举例,1960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动工建设,3年后竣工投入使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2020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支撑馈源平台的钢缆断裂,导致反射面损坏严重,面临倒塌风险,最终被放弃并拆除。

美国的科研人才培养上已经产生严重倒退。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被快乐很多年,少数群体化、LGBT等等充斥校园。科研看的是学术研究能力,不是快乐不快乐,正确不正确。现在在美国高科技等芯片行业技术支撑的是来自中国的20万留学生,这些人是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没有中国培养的人才,美国将无人可用。
而现在美国正在把中国培养的人才统统赶出美国的科技企业,然后让印度人接手美国科研,呵呵,大家去看看印度航空的光荣战绩,看看目前波音被印度化的结果。美国要真实现科研全面印度化,那真是喜大普奔了,躺赢了。

美国目前的科研需求基本集中在AI领域,而且还是AI领域里需的那部分。需求减少,投入资金也必然减少,这几年,美国的薪资风波是不断扩大,但在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消减是无人关注。
科研是离不开制造业的,科研试剂、科研装备、实验设备等等都需要制造业。而美国的制造业转移也失去了支持科研的基础,实验用的定制螺丝和试剂等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在科研上的成本是巨大的。

美国的科研装置在落伍和破败中,科研人才被排挤中,科研需求在下降中,科研投入在减少中,科研能力在消失中,科研是一项纯唯物主义的活动,不是喊口号或臆想就能做成的。

无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历史已经证明,把人才推向对手是最愚蠢的选择。如果美国真要维持科技霸主地位,与其提防中国科学家,不如多想想怎么留住、吸引那些还愿意留在美国的头脑。要不然,下一个钱学森的故事,也许就会从美媒的警告,变成更大的历史反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