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子女们会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吗?

路昭观看科技 2024-11-29 04:59:54

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生物都遵循着子女照顾年老父母的模式。对于许多物种而言,这种模式并不适用,因为成年子女往往并不与父母长久生活在一起。

例如,在金雕的生存之道中,成年的幼鸟将被父母驱逐,“啃老”在这一自然界法则中是行不通的。

为何子女与父母不选择长时间同住?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总是相对稀缺的。一旦子女成熟并具备自立门户的能力,父母就会将它们赶出巢穴,或者选择离开,让子女独自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如果它们长期呆在一起,最终往往会导致整个家族因食物短缺而饿死。

以灵长类动物为例,长臂猿的配偶会单独生活,不与其他长臂猿家庭混居。亚成年的小长臂猿会被父母逐出,它们必须自行寻找生存之地,并寻找自己的伴侣,组建新的家庭。长臂猿物种的延续正是依赖于这种策略,父母和子女之间并没有太多长久的情感联系。

即便是群居动物,如非洲杂色狼,也会在成年后离群,试图建立自己的群体和“王朝”。有时,女儿甚至会侵犯母亲的领地,将母亲驱逐出去。

这种行为在BBC的纪录片《王朝》中得到了记录,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甚至在弹幕中斥责那个“不孝顺”的女儿。然而,在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面前,有时我们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存策略,这些策略很多都与人类的生存策略和道德伦理相违背。

尽管如此,自然界中还是存在一些物种,它们的成年子女会与父母长时间共处。

例如,灵长类中的狒狒和黑猩猩,它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往往会留在群体中,而另一方则在成年或亚成年时被驱逐或离开。这种社会模式可以分为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人类即属于典型的父系社会。动物学家指出,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

对于母系社会而言,为了防止父女间的乱伦行为,雄性动物通常只会在群体中停留几年,随后便会被其他雄性驱逐。在父系社会中,为了防止母子间的乱伦行为,雌性动物会频繁更换群体。因此,在这些群体中,或有长久的父亲,形成长久的父子关系,或有长久的母亲,形成长久的母女关系。但即便如此,长期的父母子女关系并不常见。

以阿拉伯狒狒为例,这是一种典型的父系社会。成年的儿子会留在父亲身边,组成群体,这似乎与人类的家庭模式类似。然而,在这些群体中,年老的父亲往往会被儿子篡权,年老的雌性则会选择离开群体,独自生活直至死亡。

在这些群体中,子女是否会照顾年老的父母?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年老的父母通常会离开群体,孤独地度过余生。比如年老的雌狮或受伤的雌狮,有时会将自己的幼子托付给其他雌狮照顾,而自己则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养伤或等待死亡。对于大象群体而言,年老的雌性大象会在预感到生命即将终结时,告别群体,独自寻找传说中的大象墓园。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年老的大象会离群而死,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

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界中的动物群体,包括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狮群,通常没有能力照顾年老的成员。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任何不合时宜的温情都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的覆灭。然而,对于形成相应社会模式的动物来说,等级地位往往是确定的,长辈在丧失生存能力之前,通常在群体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讲,衰老其实是相当奢侈的,大多数动物根本就没有感受衰老的机会。

在动物园中,动物的平均寿命通常比野外同类要长1/3到两倍左右。而野外的动物,多数在衰老之前便已因各种原因丧命。因此,衰老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2016年,一项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证实,动物园中的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预期寿命都比其野外同类要

长。尤其是那些在野外寿命短、死亡率高的动物,在动物园中的寿命要长得多。

动物园中,约84%的哺乳动物的寿命都超过了野外同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动物园中的生活就一定比野外要好。特别是对于那些群居动物而言,它们在动物园中可能无法体验到与野外相同的社交生活。

综上所述,在自然界中,能够有资格衰老的动物寥寥无几,雌性大象可能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动物在衰老之前,便已死于其他动物之口或自然环境的变化。此外,大多数动物没有能力照顾衰老的父母,而父母也无法照顾过于衰弱的子女。无论是幼年动物还是衰老的动物,它们最终都得靠自己生存,父母的照顾终究是有限的。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利用科技手段挽救无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幼子。这样的奇迹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伦理的体现。

0 阅读:9

路昭观看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