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11-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自铁路-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6-25 08:06:40

通信历史连载611-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自铁路-哈尔滨工业大学

创建阶段:

1903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建设的中东铁路通车。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

中东铁路建成之后,大批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携带家眷来到东北,大多数集中在了哈尔滨。高技术人才齐聚哈尔滨,为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了师资条件,俄籍铁路员工的子女又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中东铁路也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校址选择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1920年8月5日:中东铁路的中俄工程师(主要是俄国工程师)组成发起小组,成立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召开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筹建协会领导人。

1920年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学校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答辩合格的毕业生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0年第一届班长

1924年10月:哈工大第一届毕业生-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获“交通工程师”。

中苏共管阶段: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的校舍。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30年代的毕业设计答辩和图书阅览室。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年5月1日:撤销原有的两个系,增设若干科。学校共有电气、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和建筑工程等6个科。

1937年1月: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1938年末: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他们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

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

1946年7月3日:中长铁路126号命令,学校新建第四个系:东方经济系,为中长铁路培养精通汉语和中国经济的专家。

1949年4月:矿冶系、化工系和航空系相继成立,系主任均为苏联人。

1949年夏季:学校重建了预科,接管了一所教会大楼(现哈尔滨九中)作为预科校舍,学生宿舍设在王兆屯(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950年4月:预科再次搬迁至沙曼屯。

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新中国的哈工大: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49年:哈工大开始招聘中国专业教师的历史:陈雨波,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苏联专家的翻译,曾是大学校长。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0年10月:哈工大由中长铁路正式移交。移交后,哈工大设有土木、机械、电气工程、采矿、冶金、化工、铁路运输等7个系。

1951年:刘少奇批示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学校被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另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

哈工大第一次拆分专业的故事:

1951年-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两次院系调整,矿山系等专业被调出哈工大。调整完成后,哈工大保留了土木建筑系、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制造系。1951年:哈工大拆分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组建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之后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2年:哈工大的化工学科援建大连工学院。1952年:哈工大的冶金、采矿系并入东北工学院(后来的东北大学)。1952年10月:哈工大的铁路建筑系调整到东北铁道学院。

1952年10月:根据中央对东北各院校专业进行调整的指示,哈工大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学校,由教育部和一机部实行双重领导,由一机部具体分管。

1952年:学校改学制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52年:哈尔滨火车站欢迎苏联专家。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

1954年10月:高教部确定第一批6所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50年代:学校的学生宿舍和学生答辩。

1951年7月-1956年6月:学校举行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6年:哈工大研究生的结业证书

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前合影。

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

50年代: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一批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理工学院的师资。当时苏联志支援了80多名专家,哈工大的中国教师只有20多人。

800多位热血青年,平均年龄只有27.5岁,陆续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到哈工大,在地处边陲、气候严寒的黑土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等重要任务。他们被校长李昌形象地称为“八百壮士”。

1957年:哈工大发展到土木、机械、电机、仪器、动力机械、金属材料及工艺等7个系23个专业,基本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8月:哈工大发行的食堂券。

1960年:哈工大建校40周年、回到新中国扩建10周年。

哈工大由民到军的故事:

195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校视察,指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强调“哈工大要搞尖端”。1958年:哈工大拆分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往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旁,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随后独立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后搬迁更名为燕山大学。

1958年:哈工大拆分航空系的火箭与导弹专业,援建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9月: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合并到哈工大,成立航空工程系。1959年:哈工大的土木系独立,成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哈工大化工系援建齐齐哈尔化工学院,齐齐哈尔化工学院后成为齐齐哈尔大学的一部分。1959年5月18日:自动控制系举办成立大会。1960年:工程力学系(亦称火箭工程系,老五系)成立开始独立招生。

1961年:哈工大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整体援建北京电力学院,后组建华北电力大学。陆续创建工程力学、工程物理、工程数理力学、无线电等系和一批尖端专业。1962年:学校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1年3月:学校归属国防科委领导,定为军级单位。党组织直属省委领导。李昌任校长,高铁、朱物华任副校长。

1970年:哈工大整体搬迁水利电力学院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组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哈工大“文革”和南迁北返的故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68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革委会诞生。

1968年9月:新哈工大报纸,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9年8月:学校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二周年联欢大会

1969年10月:林彪下达全军“一号战备”命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尖端专业必须立即内迁大三线。1969年12月30日:国防科委致函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与黑龙江省军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我们考虑到地方的需要和该校的实际情况,拟一分为二,将尖端专业和为尖端专业配套的专业及实习工厂,组成一个尖端教学单位内迁;民用专业留哈,归省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1月12日:军委办事组与总理办公室批示,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专业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搬迁重庆,建立重庆工业大学,隶属于二机部,驻西南师范学院校区,西师搬迁至梁平县忠县的中学里办学;留哈部分合并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工学院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0年春: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73)第79号文件《关于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的通知》决定:重庆工大北返哈尔滨,与哈工大留哈部分合并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原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出,另建学校。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5年10月7日:哈工大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典礼,共有机床、机械制造工艺、铸造、锻压4个专业的113人毕业。

1979年10月:哈工大的校刊。

哈工大恢复正轨的故事:

1977年:学校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学校再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1984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0年:国务院特批的全国十所名牌大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贷款1000万美元,后来教科文组织派大员来中国审查时,查出国防科大、哈工大、北理、北航是国防院校,拒绝向这四所大学贷款。

8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领带夹和纪念章

1987年4月20日:经航天工业部批准,学校决定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力学系划归航天学院。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75周年校庆

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学校的学报。

1999年11月:学校成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1999年11月14日:哈工大发展史的重要时刻,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

2000年:学校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1959年哈工大的土木工程系独立建校,扩建成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

2002年3月4日:王树国被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副部级)、党委副书记,不再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国务院拟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包括哈工大在内的国防七子高校从此归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

20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校徽

哈工大威海校区的故事:

1985年:哈工大与威海市政府签定合作建设威海分校的协议。1987年: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并开始筹建。1988年9月10日:哈工大威海分校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和首批学生开学典礼。1996年:国家教委批准,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1997年: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2002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称哈工大威海校区)。

2010年:工信部、山东省和威海市政府签署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区协议。

2014年:工信部同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2019年:工信部、山东省政府、威海市政府续签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区协议。2020年:哈工大与威海市政府签订“聚力精致城市与一流大学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协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故事:

2001年5月: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订市校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创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一起进驻深圳大学城。

2003年12月:首届研究生毕业,论文被哈工大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为高质量论文。2009年12月:市校签署合作备忘录,首次提出开展本科教育。2014年4月:市校签署办学协议,共建哈工大(深圳)。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筹备举办本科教育。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筹备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6年:哈工大(深圳)首次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收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经济学类本科生共376名。2017年7月: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正式举办本科教育。2017年10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

2018年7月:哈工大(深圳)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首次以单独招生代码(18213)招收优秀本科生760名,其中在广东省招生人数为157人,理科投档线居省内高校之首。

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20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2022年:学校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2024年6月7日:哈工大104岁。

0 阅读:20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