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在30多年前的时候,在农村一些有手艺的人,非常吃香,他们能够赚到生气钱,经济相对在家里种田的农民来说活跃多了。那个时候,农村的男孩子们如果没有读书了,就会去找一个师傅学一门手艺,学会了就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因此,有手艺的男孩子,找对象都是女孩子们的首选。
可是到了如今,曾经红火的那些手艺被社会所淘汰了,都找不到事做了,因此,再也没有人去学这些手艺了,这些手艺即将失传了。本期来说说农村10种常见的手艺。
第一种是木匠
小吴的父亲是木匠,从小耳濡目染,看着他做木匠。家里的木房子就是父亲一手靠盖起来的。还有家里的家具,工具大多都是父亲制作的。如今有些还在使用。
木匠是与木材打交道的匠人,把粗糙的木板,经过他们的巧手,使用着一些工具,变成我们使用的桶,桌子,椅子,房子等。那时的木匠在制作家具时都是使用榫卯结构的,需要很高的技术。
可是如今,各地的家具厂兴起了,采用机械化生产,不仅制作的好看,而且效率高,曾经木匠制作一件家具一个人可能要几天的,现在用机械几个小时就能做出来了。没人再去学这种纯手工的木匠了。
第二种是铁匠
农村人用的锄头,耙子,刀,犁头等铁制品。以前都是铁匠师傅们一锤一锤打出来的。
在狭小的铁匠铺里,烧着大大的煤火,把铁烧得通红,再用锤子打出人们要使用的工具和器具。
他们打造出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等,是农民们劳作的好帮手;打造出的铁锅、铁勺等炊具,承载着家家户户的烟火气息。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铁匠铺是热闹非凡的地方。
但是如今,铁制品也是工业化了,工业化生产出来的铁制品,品质稳定,价格便宜,而且效率快,这是手工铁匠无法比的。
再加上,铁匠不仅非常耗费体力,而且要承受高温,现在的年轻人哪个愿意去学。
第三个是箍桶匠
箍桶匠是专注于制作一些圆形类的家具的,像一些木桶,水桶,木盆等。
以前农村用来挑水的木水桶,洗脚,洗澡用的木盆,还有用来蒸饭的饭桶等。
箍桶匠会根据木桶的用途和大小,挑选合适的木板,然后用竹篾或铁箍将木板紧紧箍在一起。他们的手艺精湛,箍出的木桶滴水不漏。
可是,如今塑料制品和不锈钢产品充斥市场,不仅轻便,而且价格实惠,哪里还有人做这种木制的桶呀。自然箍桶匠就没有人请了,没事做了,谁还愿意去学。
第四个是锯匠
锯匠有的地方叫做改匠。他们是负责把一根根的圆木,用锯条把它们锯开成一块一块的木板的。
一些生长在深山的大树,人根本就无法把它们运出山来,锯匠就在山上就地把它锯成板,就轻便了,就可以弄出山来了。然后木匠师傅就可以用这些木板来制作家具和工具了。
如今都是锯木机来锯了,机械化取代了人工。锯匠都失业了,谁还学呀。
第五种是石匠
石匠用锤子和凿子,在坚硬的石头上雕琢出各种形状。无论是建筑用的基石、石碑,还是精美的石雕艺术品,都出自石匠之手。
在古代,宏伟的宫殿、寺庙等建筑都离不开石匠的辛勤付出。但如今,建筑材料的多样化和石雕工艺的现代化,传统石匠再也没有市场了。因此,学来也没有用了。
第六种是篾匠
篾匠师傅用竹子制作出人们所用的竹篮、竹筐、竹席等竹制品,他们将竹子剖成细薄的篾片,然后凭借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各种图案和形状。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篾制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随着塑料制品的泛滥,篾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减少,篾匠这一行业也日益凋零。都改行另谋它就了。
第七种是弹匠
弹匠是弹棉花,制作棉被的匠人,把棉花制作成我们盖的被子。
过去一床棉被两位师傅要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按照现在的工钱来算的话,都要几百了,但是现在买一床棉被才100多元,哪里还有市场。谁还请弹匠师傅打棉被呀。都是去市场上买现成的了。弹匠也被淘汰了。
第八种是补锅匠
锅底的漏洞、锅沿的裂缝,在补锅匠的手中都能修复如初。他们用特制的工具和材料,让锅重新恢复使用功能。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锅具价格低廉且更换方便,很少有人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修补,补锅匠也就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九种是秤匠
以前农村称东西都是用秆秤的,它笨重,称东西最少需要2个人,重的东西都要好几个人。特别是卖猪的时候,一头猪几百斤,那种秤秤根本就称不起了。
如今都是电子称了,让传统的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秤匠这门手艺也面临失传。
第十种是锔匠
锔匠是修瓷器,大缸,坛子什么的匠人,有一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他了。
在过去,人们珍惜物品,会将破碎的宝贝交给锔匠修复。但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破损的器物往往被丢弃,锔匠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以上所介绍的10种匠人,在30多年前的时候,是非常红火的,有这些技术的匠人,靠这门手艺来赚钱养家。因此,很多人都去拜师学习。可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手艺人自己都被时代所淘汰了,哪还有人去学习呢?因此,这些技术即将失传了,非常的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