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走眼不用的谋士,被曹操三代重用,其后代成为新中国元帅

小金会讲历史 2025-02-20 18:16:39
前言:

刘备一生爱才如命,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身边更是谋士如云。

然而,他却错过了一位智谋不凡的人才,未曾真正重用,甚至放任其离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被刘备忽视的谋士,竟在曹操手下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曹魏三代核心智囊,为曹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的后代并未随历史尘封,而是在千年之后的风云际会中再次崛起,其中一位更是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名垂青史。

这位被刘备错失的奇才究竟是谁?

刘备错失陈群:一代谋臣投曹营

英雄相遇,本是三国一大佳话。

然而有一位不世出的奇才,却被刘备错失,反倒在曹操手下平步青云。

他,就是颍川陈氏子弟陈群。

陈群出身名门望族,祖父陈寔官至大将军,家学渊源。

陈群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

少年时,他曾随祖父观阅兵书,谈经论道,连堂上宾客也自叹弗如。

陈寔见孙儿天资聪颖,喜不自胜。

逢人便夸:"吾家长文,异日必成栋梁!"长辈的期许,如一粒种子,悄悄埋入陈群心里。

他暗自立下壮志:"他日必不负家族所望,光耀门楣!"

时值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军阀割据。

颍川陈氏虽不愿卷入是非,却也难以独善其身。

陈群随父寄居徐州,尽管仍以读书习武为乐,然时局的动荡与徐州的战略地位,已在他脑中留下深深烙印。

徐州牧陶谦病重,与豫州刺史刘备不打不相识。

一次宴会上,刘备见陈群谈吐不凡,问其家世,得知是陈寔之孙,喜出望外。

次日,刘备登门拜访陈家,邀陈群随行。

陈群与父亲商议后,欣然前往,担任刘备帐下别驾。

刘备爱才,对陈群委以重任。

陈群也不负所望,运筹帷幄,多立战功。

刘备对这位得力助手甚为满意,两人朝夕相伴,亦师亦友。

时光荏苒,陶谦病故,徐州震动。

刘备志在必得,然军力单薄,恐防不胜防。

陈群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径直来见刘备。

"徐州虽为重镇,然曹操南下在即,恐怕我军难以抗衡。

不如弃城退守,再图后计。

"陈群拱手而言。

" 男儿何患无兵百万?汉室天下,本就该姓刘!区区徐州,本将军志在必得!"刘备挥袖而起,斥道:"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苟且偷安?"

陈群一时语塞,只得强辩道:"非臣胆怯,实在我军实力不足啊!"未曾想,此言更激怒了刘备。

"陈长文!你我相交一场,你竟如此看轻我?来人,推他出去!"刘备气急败坏,一甩袖子。

陈群跪倒在地,不住磕头:"将军息怒!备受将军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然肺腑之言,实在是为将军计啊!"

然而,刘备不为所动。

侍卫上前,将陈群拖了出去。

陈群跌坐在大堂外的青石上,望着高高在上的刘备,只觉五味杂陈。

多年来,他鞠躬尽瘁,牺牲自我。

然而,到头来,却落得个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下场。

一时间,陈群觉得天旋地转,血气上涌。

他一咬牙,扶着侍卫的手,踉跄着起身。

"罢了,我陈某今日便与将军分道扬镳!"陈群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之后不久,刘备兵败徐州,死伤无数。

陈群虽料事如神,然一则劝谏不得,再则无颜面对世人。

他离开刘备,暂居吕布帐下。

谁知不久,吕布惨遭曹操击败,陈群父子也成了俘虏。

他本以为死期将至,不料曹操慧眼识珠,竟赏识他的才华。

"来者是客,过往云烟。

"曹操拍着陈群的肩膀,"朕帐下,正缺你这样的奇才。

只要鞠躬尽瘁,朕定将你的功绩镌刻史册!"

陈群热泪盈眶,当即拜倒:"操将军知遇之恩,群没齿难忘!"

从此,陈群成了曹操的心腹谋士。

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为曹军出谋划策。

许多几乎无解的困局,经他缜密分析,竟都迎刃而解。

曹操对陈群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一次,曹军遭遇败仗,将士人心惶惶。

曹操亲自巡视军营,见陈群正在帐中埋头书写什么。

"长文,你这是在做什么?"曹操好奇地凑了过去。

陈群立即起身行礼:"末将正在拟定复仇方略。

以我之见,许都之失,乃是敌军侥幸。

我军若能趁其不备,定能一举击溃对方!"

"哦?"曹操双眼一亮,"你且说说看。"

陈群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计策。

原来,他已暗中派人打探敌情,发现对方将领骄傲自满,屡屡轻敌。

只要伪装成败退之势,诱敌深入,再聚而歼之,必能扭转战局。

陈群的分析如此缜密,条理如此清晰,曹操听得频频点头。

当即,他决定采纳陈群的计策。

几天后,曹军佯装败退,敌军果然穷追不舍。

正当敌将洋洋得意之际,伏兵四起,曹军人马一拥而上。

敌军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

从那以后,曹操更是对陈群刮目相看。

"有陈长文,朕复何忧?"成了曹操的口头禅。

建安年间,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

功臣良将,各有封赏。

陈群也位极人臣,贵不可言。

曹丕继位后,亦对陈群礼遇有加。

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为后世延续数百年之久。

坊间有言,曹魏之所以能雄霸一时,陈群居功至伟。

诸葛亮曾慨叹:"使陈长文辅佐明主,定能匡扶汉室,功垂青史。

奈何刘备不能善用,反致敌营得此奇才,实乃蜀汉之大不幸!"

陈群一生,起初蒙刘备不理不睬,继而却得曹操爱惜有加。

究其原因,不过是有识之士当审时度势,见微知著。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投曹易,投刘难,自古皆然。

千秋功罪,在人耳目。

然陈群因祸得福,平步青云,固然有幸运的成分,更源于他敢于抉择的睿智和把握时机的精明。

这正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多少豪杰付之一炬?唯有以史为鉴,立身谦和,淡泊名利,不卑不亢。

唯如此,方能不愧天地,不负苍生。

陈群之蒙曹操知遇,盖因其通达之识,高瞻远瞩。

后世之人,当以谦和之心,去芜存菁。

唯明得失,审时度势,方能立于不败。

陈群波澜壮阔的人生,正是这一哲理的最好注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