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
李水清原名李水卿,1918年11月生于江西吉水。家境贫寒的他,童年充满艰难。为了让他吃饱穿暖,父母将他送到当地地主家工作,但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遭遇了极其苛刻的对待,稍有不慎就会遭到鞭打。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水清的父母意识到,继续让他在地主家工作会让儿子陷入更深的危险,最终决定将他送到外公身边。
外公是一位共产党员,李水清在他身边生活,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外公的影响下,李水清立志要为贫苦百姓争取更多的权利,渴望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12岁时李水清得知红军招兵的消息后,毅然报名参军。尽管年纪小、身形瘦小,他依然凭借着坚韧的意志,顺利成为红军的一员。虽然因年纪问题没有武器,但他在新兵连中的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红五师傅二团的团长,并兼任政治工作,开始了他在长征中的征程。
右为李水清
在长征途中,李水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见证了许多关键战役。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第一次反“围剿”战斗,那时李水清亲眼目睹了张辉瓒的败北和被俘。张辉瓒指挥的敌军一个师被红军一举打败,而他本人也被红军战士俘获,这一场战斗成为李水清军旅生涯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1949年4月20日,解放太原的战役正式打响。为了守住他经营了38年的根基,阎锡山在太原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其中以卧虎山最为坚固,被称为“华北第一堡垒”。这座要塞配备了167座钢筋水泥碉堡,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和密集的火力网,构成了强大的防线。
阎锡山对自己的防御充满信心,派出了第19军驻守太原,并声称:“解放军一个月内也攻不下来。”华北军区并没有被这种气焰吓到,决定由第20兵团的199师负责包围卧虎山,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待攻占太原后再一举拿下卧虎山。
李先念
199师师长李水清接到命令后,并没有按常规行动,而是决定先进行小规模试探。他派出了一个排进行佯攻,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战士们几乎没有伤亡,就轻松占领了敌人的两座碉堡,并迫使敌人一个连投降。李水清意识到敌人防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坚固,随即请求增兵。随着更多部队投入战斗,我军摧毁了敌方一个指挥所,还俘获了敌人68师的师长和副师长。
战局瞬间发生了变化。李水清随即向上级汇报,并提出要在一夜之间攻下卧虎山的西部,为太原战役胜利争取时间。经过快速部署,李水清带领199师展开猛烈进攻,令敌人措手不及,仅用了10小时就成功攻占了卧虎山。
战后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曹国忠被俘后感叹道:“我们原以为你们至少需要一周才能攻下外围,没想到只用了一个晚上。”李水清的出奇制胜,令敌人震惊也为太原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太原解放后李水清领导的199师接到了新任务,准备为开国大典的阅兵进行训练。
杨得志
新中国成立后,李水清被任命为67军军长,隶属于济南军区。当时,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是杨得志,而67军则是杨得志在华北军区时期培养的亲信部队,杨得志对这支部队的感情深厚。李水清在军中的表现和能力,深得杨得志的信任和赏识。因此杨得志在很多场合都力挺李水清,认为他是一个有潜力、能够承担更大责任的领导者。
1970年周总理亲自决定任命李水清担任一机部部长,这一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杨得志。杨得志多次建议周总理换个更合适的人选,但总理坚持让李水清接任。最终杨得志转告李水清,并建议他亲自去找总理表达自己的想法。
李水清并未立即回应,而是思考了几天后,决定亲自前往北京。到达北京后,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亲自接待他,劝他说:“总理的决定已经下达,改变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有些不安,但李水清还是决定见周总理。
李水清
几天后的晚上李水清终于见到了周总理,总理安慰他说:“我相信你能做好这项工作。中央决定将一机部与八机部合并,你先着手抓好合并工作。”周总理的信任让李水清深感责任重大,决定不辜负期望。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水清带领一机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整顿。1975年的一天,杨得志在北京出差期间,特意拜访了李先念,提出了一项关乎一位重要干部的请求。
当杨得志开口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后,李先念的表情略显迟疑,这让杨得志心急如焚。他迫切地对李先念说:“首长李水清这孩子是个有潜力的干部,放他回部队,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华!”杨得志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李水清的信任,他深知李水清如果回到军队,将能继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
合照
李水清在六年前就已经调任国务院,担任一机部部长。在这一职务上李水清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他带领一机部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正是在这一职位上,李水清的内心却始终难以安定。他始终觉得自己更适合回到军队,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尤其是在中央的多次会议中,他多次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归部队的愿望。
李先念听了杨得志的请求后,首先表示了不舍。“李水清在一机部的工作表现如此出色,他的贡献不可忽视。”李先念的语气中透露着一丝犹豫,显然他对于李水清的离开感到不舍,也认为一机部目前的成就离不开李水清的领导。因此他问杨得志:“这是李水清自己的想法,还是您认为他适合回到部队?”他显然希望能够从李水清自己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李水清
杨得志点头表示:“李水清自己确实有这个意愿,他不愿辜负周总理和您的期望,一直心存回归部队的想法。事实上他已经在中央汇报过此事,但中央的领导表示,可能不会批准他的请求。”杨得志接着解释道,李水清非常谨慎,总怕会给国家带来麻烦,因此一直没有主动向李先念请示这件事,而是通过自己在北京出差的机会,托他转达这一请求。
李先念静静听着,显然对于李水清的表现充满敬意。作为国务院的高层领导,他对李水清的工作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李水清那股渴望回到军队的决心,李先念也能理解。杨得志见此情形,语气更加急切地说道:“首长,李水清在革命时期可是我们的得力干将,今天他的能力早已被证明。如果他回到部队,这不仅有助于他的个人发展,也对国家的军事力量来说是巨大的补充。”
太原战役
他还笑着对李先念说道:“国务院人才众多,李水清虽然重要,但不在乎这一个人,还是请您放心放他回去吧。”杨得志已经表露了心意,认为李水清如果留在国务院,或许会受到局限,而回到部队后,他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先念听后,沉思片刻,终于开口说道:“既然李水清已经有如此决心,我也不好再阻拦。况且他在一机部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能顺利交接。既然如此,国务院同意他调回部队。接下来你可以去军委商量一下,看看他适合调往哪里。”
在1977年,邓小平专门找到了李水清,给他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军委决定调他去二炮工作。李水清顿时感到既惊讶又激动。二炮,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担负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开国大典上检阅部队
李水清立刻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他深知二炮的任务远比常规军队更为复杂与艰巨。作为总司令员,李水清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部队。他亲自深入高原深山,带领官兵们在艰苦条件下训练,建设自给自足的生活设施,确保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李水清的领导风格,既严谨又务实。他不仅注重军事训练,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每一名战士都能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战斗力。通过他的努力,二炮逐渐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战斗力强的现代化军队。
在二炮的工作中,李水清深知科技对该部队的重要性,迅速加强了技术工作,推动科技人员回归岗位。为了提升部队整体素质,李水清亲自走访各个基地,了解士兵的工作与生活。
毛主席接见李水清
有一次他在戈壁滩检查时发现战士们只能吃咸菜,立即决定拨款建设塑料大棚,让战士们尝试种菜。在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最终成功种出了蔬菜,这改善了伙食,也大大鼓舞了士气。李水清关心每一个细节,他的行动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尊敬与爱戴。
1982年,李水清因年事已高离休,但即使从军队岗位上退下来,他依然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文化的传承中。甚至在2004年左右,李水清将军开始撰写回忆录,并接受了多次媒体采访和录像,意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邓小平同志
他对自己的回忆录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其内容既忠实于历史,又充满真情实感。他誓言:回忆录中必须摒弃粉饰和虚假,真实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诚展现自己所见所感。在这些历史的背后,李水清还特别提到了一些曾经的失误,诸如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三次指挥失误。他认为,战争中的每一次决策都至关重要,而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将领,也难免在紧张的战场上做出错误判断。但正是这些经历,才让他不断成长、完善,成为了更加成熟的军事指挥官。
2006年9月3日,已年届88的李水清将军出席了纪念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会,获得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并代表抗战老兵上台发言。虽然年事已高,他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回顾着那段不屈不挠的抗战岁月,激励着年轻一代不忘历史,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