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被谁操控?爱因斯坦杨振宁惊人猜想,答案颠覆认知

森罗万象籍 2025-02-17 08:20:33
综述

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石头,我们不会好奇这块石头是由谁创造的,因为石头的结构非常简单,而且石头本就随处可见。

但如果我们走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精致宫殿,则会忍不住发问:这是谁造的宫殿?而事实上——人类文明所诞生的宇宙,正是这样一座宫殿。

宇宙的法则精密到令人发指:物理常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30位;圆周率如今已被计算到三十万亿位;星系中分布的“暗物质”如被人精心编织的网……种种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秩序。

也因此,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杨振宁,每个物理学家在抵达学界的顶峰后,都绕不开同一个古老的话题:宇宙是不是被造物主精心设计出来的?

宇宙究竟有多精密?

关于宇宙法则的精密程度,量子物理学家费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要给宇宙的精密程度打分,就像用铅笔立在笔尖维持了100亿年不倒。”这很好地形容了宇宙与生命诞生的不可思议。

我们所处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此后宇宙才从一片不可名状的混沌,也就是“奇点”中,诞生了不断流淌的时间和逐渐膨胀的空间,才从能量和物质中仿佛被人挑挑拣拣一般地诞生了轻粒子、重粒子等各种粒子,以及电磁力、引力等相互作用力。

在各种力的不断“拉扯”之中,原本分散的粒子发生了聚集,也就形成了各类天体的“婴儿”形态——物质云。此后就像婴儿长大成人后各自奔向不同的前途一样,物质云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恒星、行星。而若恒星将组成自身的氢元素消耗殆尽,那么就可能诞生一种极为特殊、吞噬一切的天体——黑洞。

这些天体都遵循着相同的一套宇宙法则,各自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维持住了宇宙的“天平”。而一旦其中的任何元素发生了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化,宇宙的模样都将天翻地覆,甚至不复存在。

科学家计算出的万有引力常数为6.67×10-11 N·m2 /kg2,一旦它变大了一点,所有的物质都可能在细微变化的“蝴蝶效应”下被吸入黑洞;而如果它变小了一点,物质之间的吸引就可能不够紧密,最原始的物质云根本不可能被聚集,自然也不会形成任何天体和星系。

真空中的光速为299,792,458 米/秒、普朗克常数的数值为6.62607015×10^-34 焦耳/秒,基本电荷的数值为1.602176634×10^-19 库仑……这些数值和万有引力常数一样,哪怕只是变动0.1%,各种元素可能都无法形成,宇宙和生命也将失去存在的根基。

爱因斯坦的"上帝"与杨振宁的"造物者"

201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那晚全球科学家都集体失眠,原因在于,这个维持质量存在的"上帝粒子",其存在概率曾被估算仅有0.0000003%;而2020年韦伯望远镜传回的早期星系图像显示,138亿年前的星系结构竟与当前宇宙模型预测完全吻合。

人们似乎总能在宇宙中发现跨越时空的数学一致性,就像有人预先编写好了宇宙的底层代码,而只是等待着人类逐渐去发现它们一样。

研究出了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现代物理学奠基理论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那么他为什么还会在洞悉了宇宙如此多的秘密之后,仍然道出“上帝”的存在呢?

实际上,爱因斯坦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上帝不掷骰子。”在他的眼里,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就像孩童在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里求索,图书馆中存在着某种难以表达的神秘规律,而图书馆的书籍则由各种语言和文字记述,孩童要么无法看懂,要么只能看懂很小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虽谈论“上帝”,却也说“我不相信将自己献身于人类命运及生活的那位上帝”。他口中的“上帝”,并非宗教神话中的创世神,而是宇宙规律、万物运行法则本身。在他看来,宇宙不是由随机事件构成的混沌集合,而是受一套明确的、不变的定律支配的和谐系统。

无独有偶,2003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在清华园演讲时,也曾使用“造物者”一词,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一年后,82岁的杨振宁为《物理评论》撰文,提出了“宇宙设计者”的概念,又引发了学界的震动。

他指出,现代物理标准模型中的61个基本参数,包括包括夸克、轻子、媒介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一系列描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就像乐高积木的接口尺寸一样被精准设定,这才允许物质像拼积木一样组合成原子、分子直至生命体。

2021年,杨振宁接受一个访谈节目的公开采访,当被问及“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时,更是直言不讳道:“造物者是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和爱因斯坦一样,他也认为宇宙的设计和法则并非随机产生的,而具有某种深层次的秩序和意义。

谁安排了宇宙的一切

网络中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每个物理学家的晚年都会沉浸于神学。这句话虽然有其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

许多物理学家在其学术生涯中不断追求着对宇宙最基本规律的理解。但当他们深入探究诸如宇宙起源、时间的本质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等终极问题时,往往会遇到现有科学理论无法完全解答的瓶颈。

这些瓶颈或许是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又或许是更深层次的、更根本的疑惑——宇宙定律拥有令人惊叹的数学美和结构上的极度精妙,其内在秩序仿佛被一个不可名状的“上帝”、“造物主”精心设计。那么,究竟是谁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呢?

有人认为,人类只不过是被高级文明圈养在笼子里的动物,我们所在意的所有生离死别、欢欣痛苦、战争和平,其实都不过是囚笼中取悦他人的玩物;也有人认为,世间一切不过大梦一场,有即是无,死亡就是重生。

人类的科学水平暂时无法科学地解答这个问题,于是,每个物理学家几乎都会难以自抑地走向关于存在的哲学思索。“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宗教给出了神学的解读,但物理学家的答案却不一定会指向一个具体的神明,而只是越加深入地寻求宇宙存在的究极。

科学家们不会放弃求索——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上帝粒子"后,项目负责人霍伊尔感叹:"这就像在沙滩上发现刻着莎士比亚诗句的贝壳。"而今天的科学家正通过量子计算机模拟多元宇宙,试图破解创世密码。

从17世纪伽利略用望远镜破除地心说到今天我们畅游于量子世界,杨振宁赞叹:"这种探索本身就是对'造物者'最大的致敬。"

结论

物理学界似乎始终在理性与信仰间寻找平衡,但无论如何也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标准模型61个参数的微妙平衡、量子世界与宏观宇宙的惊人统一、暗物质网络的神秘架构,确实都在指向宇宙中某种超越偶然的秩序。

宇宙中还有无数的秘密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能看到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逐渐揭下神秘面纱的宇宙。“造物主”究竟是否存在?或许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居然可以被理解。"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解开谜题的关键钥匙。

10 阅读:3777
评论列表

森罗万象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