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0年,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就写过一篇题为《宋襄公论》的文章。
宋襄公(?—前637),宋桓公次子,名兹甫,称“宋公兹甫”,简曰“宋兹甫”,谥号曰“襄”,史称“宋襄公”。
宋襄公初立为宋国国君,以贤臣子鱼、公孙固为辅,行“东宫图治”,宋国由此大治。周襄王十年(前642)帮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宋襄公从此在各诸侯国中声名鹊起。宋襄公也因此雄心勃勃,想仿效齐桓公会盟诸侯,做各诸侯国的霸主。
然而,与此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企图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是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等诸侯国的国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而被擒。
楚成王挟持宋襄公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国后,不甘于受楚之辱,亦未放弃称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进攻依附楚国的郑国。
楚成王为救郑国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于是由郑国撤回,迎战楚军。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据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仁义之师“不鼓不成列”。
直待楚军列阵完毕,他才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他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战后,宋国臣民皆怨襄公指挥不当,但他并未认识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固执地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五月,宋襄公因伤重不治而亡。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而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史家把宋襄公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后四位各有丰功伟绩,均称霸一时,而宋襄公不仅未曾称霸中原,还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杀得大败,且在此战中迂腐地推行所谓的“仁义”,徒留千古笑柄。因此,列宋襄公于“春秋五霸”,似乎有点勉强。
毛主席1938年发表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中,在探讨“给敌以错觉和给敌以不意以便战而胜之的战争方法”时,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襄公兵败的原因。
“蠢猪式”三个字,是毛主席对古代帝王的最差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