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声声,我揣着探亲证,满心欢喜地踏进家门。等待我的并非预想中的阖家团圆,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邻里争吵。院子里,一位白发老者正指着我们家那棵高大的银杏树,对着我父亲大声叫嚷:“把那棵树砍了,否则我跟你没完!”这突如其来的冲突,让我始料未及。更让我惊讶的是,前来调解的民警,竟是儿时的玩伴林巧玲。这场纠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最终化解了多年的积怨?
这棵引发争端的银杏树,承载着我们一家许多回忆。奶奶生前,曾指着院子里的空地说,要在这里种一棵树,看着它茁壮成长。后来,我们分到了这块宅基地,便种下了这棵银杏树,以寄托对奶奶的思念。可是,这棵寄托着我们一家美好愿望的树,却成了邻里矛盾的导火索。
五年前,我刚参军离开村子。那时,隔壁搬来了一个从北京来的支边户,名叫王大有。他曾是大学教授,因为一场政治运动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两家最初的摩擦,源于王家修建围墙时,占用了我家三十多公分的地。父母前去理论,却被他用京腔训斥一通,说是我们“农村人没见识”。后来,因为排水问题,我家院子经常积水,王大有又以异味扰民为由频频找茬,两家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为了解决积水问题,父亲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菜地,种上了各种蔬菜。不料,这反而让王大有更加不满,他觉得菜地里的气味影响了他的生活。
如今,这棵奶奶亲手栽种的银杏树,也成了王大有攻击的目标。因为树枝伸到了王家屋顶,刮风下雨时会掉落树叶和树枝,有时还会砸坏瓦片。王大有坚持要砍掉这棵树,父亲自然不肯答应,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都住手!扰乱公共秩序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巧玲的出现,让剑拔弩张的场面得到了控制。她先是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耐心地劝说双方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砍树可以,但要按程序来。”巧玲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双方的诉求,她认真负责的态度,仿佛让我回到了高中时代。那时的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是英语课代表,她总是会来问我一些英语题,而我每次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看着巧玲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叹,儿时的玩伴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警。
面对巧玲的调解,王大有的语气也缓和了下来:“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懂道理,不像他们……”巧玲打断了他的话:“王教授,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您在北京当教授时,不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吗?”王大有愣住了,他没想到巧玲会知道他的过去。除了村里的几个老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身份。
“你怎么知道……”王大有惊讶地问道。“我查过您的档案。”巧玲平静地回答,“您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发表过很多影响力很大的文章。”王大有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他望着远方,仿佛陷入了回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他叹了口气说道。
“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巧玲意味深长地说,“您是个读书人,应该明白和为贵的道理。”在巧玲的耐心劝说下,我们最终达成了协议:由我来修剪伸到王家院子的树枝,并帮王家修缮被损坏的屋顶。这场纠纷,也因此意外地促成了一段和解的契机。
此后,王大有开始主动与我家来往,有时还会送些自家种的蔬菜。他告诉我,他年轻时也当过兵,后来考上大学,一步步成为教授。“文革时期,我失去了一切,包括我的妻子。那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怨恨,把所有人都当成敌人。”他缓缓地讲述着自己的过去。
“所以,您来到这里……”我问道。“是啊,逃也似的来到这个偏远山村。可是逃得了外面的世界,逃不了内心的痛苦。”他苦笑着说。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发现王大有其实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写毛笔字。慢慢地,村民们不再叫他“京城老炮儿”,而是尊称他“王教授”。
我和巧玲的感情也在这期间悄然萌芽。每次她来处理邻里纠纷,总会在我家多坐一会儿。父亲说她办事公道,做人讲理,是个好姑娘。我们的感情却遭到了巧玲父亲的反对。他认为我一个农村出身的军人,无法给巧玲幸福的未来。巧玲据理力争,告诉父亲我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立过三等功,现在是排长,马上就要提干了。可是,巧玲的父亲依然固执己见。
这时,王大有意外地站出来为我们说话:“林局长,我就是因为太在意出身,错过了很多。我们这代人吃够了教训,你何必让孩子们重蹈覆辙?”他的话让林局长陷入了沉思。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我和巧玲终于走到了一起。婚礼那天,王大有喝得醉醺醺的,拉着我的手说:“好好待她,珍惜眼前人。”
几年后,王大有主动提出要拆掉两家之间的围墙。“这墙当初就不该建,”他说,“咱们是邻居,何必设防呢?”于是,两家合力拆掉了那堵存在了多年的围墙,扩建了院子。王大有还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柿子树,与银杏树相映成趣。每到秋天,金黄的银杏叶和火红的柿子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王大有也重新拾起了笔,开始写回忆录,记录他在北京和乡村的两段人生经历。巧玲调任到县里,成了派出所所长,但她依然保持着定期下乡走访的习惯。每次来,都要在我家和王家坐坐,看看这两棵见证了我们友谊的树。
前几天,王大有找到我,说要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你们家是军人,她家是警察,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职业。”他说,“不如就叫‘建安’,寓意把安宁带给这片土地。”我和巧玲都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寓意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如今的和睦相处,我不禁感慨万千。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最终打破了这层隔阂?或许,正如这两棵树,虽然品种不同,却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共同迎接每一个季节的变迁。宽容与理解,才是化解一切矛盾的良药。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