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去年9月,求是杂志公布了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
该《情况》显示,截至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全国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7座城市。
特大城市则达到14座。分别为: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城市可以称之为“大城市”呢?
最近,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纸质版第七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全国683座城市进行了详细的规模划分。
制图:城市数据图
结果显示,中国(不含港澳台)目前共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84个大城市(其中14个Ⅰ型大城市、70个Ⅱ型大城市)、135个中等城市、443个小城市(其中254个Ⅰ型小城市、189个Ⅱ型小城市)。
也即,可以称为“大城市”的共有105座(7+14+84)。这是不是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多?
到底如何选城市,这份最新的“大城市”名单,或许提供了权威参考。
01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的划分标准,其实很多。
比如,以行政等级来划分的话,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等。
制图:城市数据图
以区域划分的话,一般又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等。
以经济总量来划分的话,GDP是否过万亿,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标准。
此外,还有一、二、三、四线乃至新一线、强二线等说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规模划分,则主要是根据城市城区人口规模来确定的,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千万人口城市”等概念,有明显区别。
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
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500万—1000万之间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
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
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要拿到“大城市”的入场券,它的城区常住人口最低都要超过100万。
02
从这次公布的结果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城区人口数量和它的行政级别有着紧密的关联。
比如,7座超大城市,除了四座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另外三座:深圳、广州、成都,也均为副省级城市。
它们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行政级别处于塔尖的城市。
其余的14座特大城市,仅有东莞、佛山为普通地级市。
其他,像西安、杭州、南京、沈阳、青岛、济南、哈尔滨、大连等都属于副省级城市。
长沙、郑州、昆明,虽然也属于地级市,但属于省会城市,是所在省绝对的中心城市。
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它们作为区域乃至全国中心城市(九座国家中心城市都在超特大城市之列),早就被国家赋予重任(行政级别就是体现之一)。同时,在历史积淀、经济产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人口流入的高地。
此外,行政级别优势,也让它们在行政区划调整方面,占据先机。
比如,四大一线城市,加上武汉、天津、厦门、青岛等一批二线城市,都早早完成了撤县设区,实现了“无县化”。如此在统计上,是很占优势的。
03
前面已经说过,这份统计结果,是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距今差不多已有两年,所以,一些城市的规模划分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比如,根据统计结果,武汉距离超大城市,还有5万人口的差距,但根据2021年底的人口数据,武汉应该已经在事实上迈入了超大城市之列。
武汉之外,东莞、西安也无限接近超大城市;南宁则很快有望从Ⅰ型大城市晋升为特大城市。
不过,也有的城市可能出现降级。最具代表的是哈尔滨,它的常住人口在2021年已经跌破一千万,不排除未来从特大城市变为Ⅰ型大城市。
还有几座稍显特别的城市值得关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有厦门、宁波、长春不属于超特大城市之列。
21个超特大城市中,佛山、南京、沈阳、济南、昆明、大连,不是常住人口千万城市(哈尔滨事实上也不是)。人口最少的大连,甚至不到800万。
从经济总量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有24座GDP万亿城市。
其中,苏州、宁波、无锡、福州、泉州、南通不属于超特大城市。
而21座超特大城市中,沈阳、哈尔滨、昆明、大连,不属于GDP万亿城市。
04
城区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Ⅰ型大城市中,石家庄、苏州的常住人口均超过1000万。而乌鲁木齐的常住人口刚过400万,也跻身Ⅰ型大城市。
这一点再次说明,城市的规模等级与常住人口的关系并不绝对。具体还是要看城镇化率和撤县设区的情况。
像苏州,虽然GDP接近2万亿,人口超千万,但它代管了4个县级市;而乌鲁木齐虽然常住人口仅有400万,GDP不到4000亿,但它仅下辖1个县。
正是因为此,两座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有着巨大差距的城市,在城区人口数量上却几乎相当。
Ⅰ型大城市,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主,但也有苏州、无锡、常州这样的强经济地级市。
从这种构成复杂性可以看出,评价一座城市,应该要综合多个维度,单看某个指标,难免失之偏颇。
当然,从另外角度也可以说,全方位都发展相对均衡的顶级城市,只能是少数。
05
Ⅱ型大城市达到70个,占据全部“大城市”70%。
这些城市中,包括了兰州、呼和浩特、海口、西宁、银川,共6座省会城市。而全国27座省会城市中,仅有拉萨不能算“大城市”。
除了6座省会城市,其余64座Ⅱ型大城市均为普通地级市。
这些城市中的一部分,是所在省的经济副中心城市。
制图:城市数据图
比如,柳州之于广西,徐州之于江苏,赣州之于江西,遵义之于贵州,襄阳、宜昌之于湖北,绵阳、南充、宜宾之于四川,岳阳、衡阳之于湖南,等等。
通俗说,“大城市”在所在区域都算是综合实力比较靠前的。
06
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上述105个城市都可以笼统算作是“大城市”。但彼此之间综合实力的差距,很可能非常悬殊。
比如,同为超大城市,有一线和二线之分。
还有一些城市虽然人口较多,但已经出去负增长状态。并且,很可能在未来将持续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这类城市,个人在选择时需要慎重考虑。
同样的,有些城市虽然城区人口数量不大,但可能县域经济强,有特色产业,因此经济发展水平高。
总之,人口数量是判断一座城市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全部。
不过,在全国总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数量,的确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是构成一座城市能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地铁,还是内需消费支撑,争取国家政策倾斜等,人口都是城市实力和“话语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未来来看,随着撤县设区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以及城镇化率接近65%,城市人口格局的洗牌,或许不会像过去那么陡峭。但是,城市的马太效应依然会继续强化。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规模不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人口的变化和流动趋势,一定是衡量城市发展状况最直观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