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隋青杨在浑河划出沈阳的“国际范”

辽沈晚报 2025-04-16 07:26:20

隋青杨讲述创业历程。本报记者 金国建 摄

“90后”海归隋青杨留学归国后,回到家乡沈阳,在儿时嬉戏的浑河畔创立赛艇俱乐部。从5人小团队到国际赛事承办方,她让赛艇这项“精英运动”走进校园、融入市民生活,更成为沈阳打造“赛艇之都”的重要推手。

如今,浑河上的桨声不仅划出了城市的青春活力,更让世界看到了沈阳的开放与蜕变。

浑河畔的赛艇引领“国际范”

清晨,沈阳浑河河面上,一艘艘赛艇如离弦之箭划过水面,桨叶整齐划一的击水声与岸边的喝彩声交织。这一幕,是沈阳国际赛艇中心日常训练的缩影。每年4月末至10月末,浑河上赛艇穿行的画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7年前,赛艇中心则是一个只有5人组成的小俱乐部,经过逐步发展,如今影响力早已漂洋过海。

沈阳浑河城市中心段,水流平稳、水质优良,平均河宽400米,单程直线距离8公里,两岸是绵延数十公里的生态公园,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内,同时拥有生态自然环境与都市人文景观的静水河道,被业界权威人士公认为“中国最美城市静水赛道”。

浑河、“大钻石”等城市景观凸显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丰富底蕴,这些元素与赛艇“精密协作”的工业精神天然契合。

如今,赛艇中心配有专业赛艇竞赛上下水码头、室内荡桨池、多功能艇库、力量训练区、城市会客厅等配套功能区,并承办过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沈阳国际赛艇公开赛等国内外赛事。夏日里,总能看到户外运动爱好者、学生甚至退休老人排队试划。“赛艇不再是‘小众贵族运动’,而是沈阳人的新生活方式。”隋青杨说。

“90后”海归回乡成立赛艇俱乐部

隋青杨打小就在浑河边长大,闲暇时喜欢在河边漫步,看这里的一草一木,读初中、高中时,更喜欢和同学在五里河公园看静静的河水,聊梦想。

“我在美国读的大学和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2018年,我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家乡沈阳。”隋青杨称,自己也没想到,所学专业和体育运动毫不沾边的自己却无意间与赛艇结缘,在自己儿时经常玩耍的浑河边施展拳脚,可以每天坐在办公室里观浑河、看沈阳。

刚回沈阳时,隋青杨就看到有一些专业赛艇运动员在浑河边训练,令她没想到的是,在沈阳竟然还有许多人对这项运动十分感兴趣,还曾培养出奥运冠军,“在国外许多滨水城市,赛艇运动非常普及,划桨泛舟,同伴间无需语言的更多交流,听到桨齐刷刷入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那来自内心的默契”。赛艇运动不仅可以领略岸上的旖旎风光,还可以强健体魄、塑造品格,“就这样,我们5个人聚到一起,成立了小小的赛艇俱乐部”。

赛艇俱乐部刚成立时,把地点选择在浑河南岸的9号码头,5艘小艇、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公室……

“当时也曾经忐忑过,赛艇俱乐部在沈阳能活下去吗?”回忆创业初期,隋青杨笑着摇头,“波士顿查尔斯河的赛艇文化让我着迷,没想到家乡浑河也有这样的潜力”。

让世界看见沈阳

让自己做破浪的人

“赛艇的魅力在于,它既是个人耐力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的极致体现——8人艇哪怕有一人节奏乱,整条船都会失衡。”隋青杨说,赛艇其实一点儿也不冷门,通过赛艇嘉年华等活动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爱上这项运动,沈阳已有40所中小学开设赛艇课,36所学校建成陆上训练室,累计超5万名学生接触过这项运动。

赛艇更是成为沈阳对外交流的“新名片”。每年9月的沈阳国际赛艇公开赛,吸引海外高校队参赛。2024年赛事期间,浑河岸边的“水岸市集”单日客流突破3万人,带动周边餐饮、文创消费超千万元。

“赛艇让沈阳人重新发现母亲河的美”,隋青杨指着办公室窗外的浑河景色感慨道,“赛艇就是沈阳的‘新工业’——它需要工匠精神,也能创造无限可能。”

隋青杨说,沈阳是一片蓝海,是真正拥有未来无限发展机遇的一片热情家乡,现在沈阳有政策、有资源、有热情,与其等待浪潮,不如自己就做那个破浪的人。

本报记者 金国建

0 阅读:12